何自力
《环球时报》前不久发表巴曙松先生的一种观点,认为中美两国经济相互依赖,彼此互利,不应将各自发展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归结到对方身上。此观点貌似公允,其实是曲解了中美经济关系的实质,笔者不能同意。
关于中美经济关系的实质,将其概括为竞争合作的关系,或是彼此互利的关系都不够准确。坦率说,中美经济关系的实质是崛起与反崛起,遏制与反遏制的关系,看清这一点,对深刻认识中美经济政策的分歧和争论产生的原因,准确把握中美经济关系未来的发展趋势,正确制定处理彼此关系的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美国是最大的经济体,也是衰落中的经济体。美国轻视政府干预,过于重视市场作用,导致财富越来越集中到极少数人手中。为了平衡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日益加剧的矛盾,美国政府不得不靠举债维持经济运转。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一些美国学者和政客将美国经济失衡的原因归到中国头上,认为美国之所以大规模进口和负债消费,是因为中国产品过于廉价和人民币严重低估。事实上,美国变为债务大国完全是由美国自己的制度和政策造成的,怨不得别人。
中国30多年前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按照国际规范融入激烈竞争的国际大市场。今天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的发展和崛起既没有挖美国的墙角,也没有违背国际规范,但是却不断受到美国的阻挠和遏制。美国不断制造种种争论议题,如所谓人民币低估论、政府提供保护论、汇率操纵论、血汗工厂论等,与这些议题相配合,美国对中国实施了一系列不合理的限制和惩罚性举措,如强迫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输美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拉帮结伙拼凑新贸易联盟以孤立中国;只允许中国大量购买美债,禁止向中国出售高新技术,严格限制中国企业在美投资;大力推销“普世价值”,对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横加指责,竭力唱衰;等等。所有这一切严重践踏了中美发展经济关系本应严格恪守的互利原则,给中国的利益造成严重损害。
中美两国目前都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的繁重任务,但是中美各自经济结构失衡的特点和成因不同,调整的重点和措施也不同,从两国经济关系角度看,两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是相矛盾和冲突的,而非彼此互利。中国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换,即从主要以出口和投资为主导的模式转换到以消费为导向的模式,建立更为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家庭储蓄水平。随着中国调整盈余储蓄来养活自己的公民,剩下来用于支持储蓄不足的美国人的储蓄就会减少。这很可能影响到美国吸引外国资金的条件,从而导致美元走软,利率上升,通胀上升,经济陷入更加严重的危机。
美国经济结构调整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量化宽松政策以及所谓的页岩气开采技术、生物技术、汽车技术上的创新难以改变美国经济衰退的趋势,中国从中得不到什么机会和好处,而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也挽救不了美国,只会更加强势并招致美国更多的打压和遏制。
中国希望互利共赢,不会主动挑起争论议题,但是也不俱怕争论和压力。无论如何,中国走好自己的路比什么都重要。▲(作者是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