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波
对“有权就乱性,有钱就任性”的道德裁判,素来火星四溅。但对两名落马女晋官,出现了对其隐私权的中度同情,有人直言“‘活剥’俩通奸女官员不合法”。对习惯性猎奇猎艳的冲动抑制,与对斥巨资买唐卡、发大奖等现象的网评相若,似能从舆论场看到一抹“去极化”心理的影子。
道德议程是一扇特殊的社会视窗,我们能看到什么、想放大什么,说什么、怎么说,既显示国民文明水平的维度,也记录社会信任进程的坐标。当下的改革深水区,道德视窗中风景剧变并高频切换,因反腐揭开的道德疮疤既扎眼又“费嘴”。如关于女贪官通奸,是对政治旧生态中她们的“弱势生存”心余悲悯?对她们被“活剥”的合法性存疑?还是对“以色换权”给予无差别的道德清算?也许有人会说这都是伪命题,因为法纪不相信眼泪,但它们却在无比真实地撩拨公众的心理脉动。
社会固然要审美,也在“审丑”,不断找寻公德临界点和舆情控制线,持续建构社会道德法庭“看不见的民意围栏”。高压反腐不但再造政治生态、促建法治体系,也激荡起社会心理的万千涟漪,直抵人们灵魂深处的道德栖息地。比如,“熟人社会、人情社会”中如何清晰地区隔“礼、贿”?官、商如何相交才能不陷入“有罪推定”的囚徒困境?对“办公室内外,八小时内外”的围观,除秒杀贪官还能带来什么?等等。一系列“德法相济”的焦点话题背后,是反腐在给道德重建“暖场”,促动社会价值体系框定边界,促使社会成员复苏耻感、痛感和敬畏感,以及直面底线性问题的同在感。
其实,法纪的电网和道德的护栏,前者触碰代价大,后者翻越成本低,但在现代社会却一个都不能少。道德硬化和伦理认同所带来的“热启动”效应,有利于缓解对官德矮化、公德沙化、私德退化等问题的个体焦虑和社会自疑:
第一,为官员和围观者共建“道德栅栏”,并就新公共伦理达成“社会契约”。在很大程度上,公职人员面临既有权力强势又在舆论场“被弱势”的双重考验,要适应“无私隐政务”和“弱隐私生活”的双重压力。像通奸虽未纳入法治之网,但却落入党纪之笼,对其从严处分无可厚非,这就是党纪严于国法的节奏,渐成牢不可破的新常态。
第二,难能可贵的是,相比以往道德审判苛评泛滥的社会惯性,此际围观者罕见地给出了“逆向宽容”。需知“性、谎言和政治”是各国丑闻“标配”,但打量二位女晋官的某种新眼光,或对建构理性良知和公序良俗别有意义。如果这是反腐败主战场的新战利品,可谓善莫大焉。▲(作者是中国社科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