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涌:这一次中国还能躲过金融危机吗

2014年12月10日08:14  环球时报 收藏本文

  世界大国成长过程中都会发生或经历金融危机,而且往往不止一次。加入国际大循环以来,中国多次与金融危机擦肩而过,欣喜尚未发生金融危机。中国能够百毒不侵,成为大国崛起之例外?我看未必!

  现代经济已被金融严重侵蚀,即所谓经济金融化,经济基础与结构愈发脆弱,银行、保险、股市、汇市等在营运过程中不断累积风险,而经济金融化以金融创新为名将各类金融风险串联、放大,一旦发生局部动荡,很容易出现火烧连营,引发系统性危机。

  近些年来,在金融深化与金融发展等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引导下,中国经济金融化一直如火如荼,金融资产占GDP的比例、企业外部(直接)融资相对于资本金的比例、个人与家庭的消费信贷等一系列显示金融化成绩的数字都在不断刷新历史记录。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不同、但与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类似的是,中国金融领域既广且深地被国际投机资本渗透,跨国热钱将中国的金融机构与市场普遍而紧密地联系起来。新兴市场提供的前车之鉴是,当热钱从某个国家大规模急速抽逃时,该国必然会发生系统性危机。

  多年来,对于热钱流入、规模以及影响等问题,监管部门似乎一直不愿正视。然而,热钱问题一直就在那里。自2003年以来,仅通过累计虚假贸易流入我国的热钱就高达1.34万亿美元,再考虑到外汇占款中直接投资、不能解释部分的差额中的热钱,加上热钱这些年的增值,合理估计在华热钱规模不会低于2万亿美元,即外汇占款中至少有50%是由热钱构成的。有研究显示,美国量化宽松释放的60%以上的流动性进入了中国,中国外汇储备从2003年开始迅速攀升,是年为4900亿美元,2014年则超过4万亿美元。

  热钱通过各种隐蔽形式入境后,通常会进入易于产生泡沫的经济领域,如房地产。由于人民币升值(年均2.5%)和中美利差(名义在5%左右,实际更高)的存在,流入热钱即使趴在中国境内银行,也能获得高于西方资产的平均收益率。据相关专家研究,热钱流入与房地产价格攀升基本一致,与每年M2的增速(13%左右)也基本一致。

  近年来,中国经济有很多令人困惑的“不解之谜”:房地产调控,政府忙活十多年,然而房价越调越高;政府不断强调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但是实体经济越来越差;货币总量一直在增加,民间融资成本却越来越高,资金链断裂时有发生;不断加码的经济结构调整,结果看到的似乎只有中小企业的倒闭与传统产业的凋敝,未见先进制造的出现以及期待中新经济的繁荣……比比皆是的此类迷惑,很大程度上都是跨国热钱惹的祸。

  然而,这些颇为棘手的依然是些局部问题,更大问题是,美联储今年10月宣布退出量化宽松,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由此会不断提高,美元升值预期日益增强,资金回流美国成为大势所趋。人民币升值到了尽头,中美利差会不断缩小,热钱为稳定收益,减少亏损,必然加快撤离中国。9月与10月的国际收支数字已经发出警讯,国际投机资本已经在做空中国,利用香港“占中”试了一下身手,算是报了1997年的一箭之仇。

  由于资本项目尚没有完全放开,短时间内热钱难以做到急速大规模撤离中国。但是,在严加监管之下,热钱既然能进得来,自然也能出得去。每月千亿美元规模的抽逃持续下去,同样会令中国经济不堪重负:人民币贬值、资产价格下跌、通货紧缩将纷至沓来,光伏、钢铁、有色、外贸全行业亏损乃至破产的态势逐步向各领域蔓延,在资产价格下跌的同时引致汇率价格下跌。复式通缩,这个当初重创东南亚和日韩的主要“经济杀手”如果到来的话,中国或将直面30多年来的首个“经济寒冬”。但愿这一境况不要发生。▲(作者是国家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SN171)

文章关键词: 中国经济 金融 热钱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父亲公交亲吻幼女:“猥亵”还是误会?
  • 环球时报:朝三暮四折腾春节假,实在没意思
  • 新京报:村民手脚畸形,地方官看不到吗
  • 新京报:从“虎皮象牙”看谷俊山的人生哲学
  • 今评媒:国务院首次网评十大政策,你最关心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