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光宗
自国家放开“单独二孩”政策后,生还是不生,这个问题困扰着很多适龄夫妇,也成为社会一大热点话题。近日,有人呼吁,“应尽早重视人口的结构调整,从政策和机制上让我们的子女生育两个孩子,而且一定要生下两个孩子。”这一观点在网络舆论场引起了热烈争论,因为在目前的生育意愿下,让一对夫妇“一定生两个”,多少有点“强人所难”。作为一名研究人口问题的学者,笔者非常赞同“一对夫妇生两个”的观点,但关键在于如何缓解年轻夫妇在生完孩子之后面临的一系列压力。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学者在研究发达国家所偏爱的家庭规模时,注意到一个事实:在大多数西方国家,绝大多数已婚夫妇是要孩子的。那么,多大规模的家庭才是“合适之家”呢?他们的结论是:有两个孩子通常被认为是最佳的。为什么只要一个孩子不是合适的?毫无疑问,提出这个问题对当下的中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西方为人父母者有一个普遍的感觉,即只有一个孩子是不利的,因为不多生一两个孩子给第一个孩子做弟弟妹妹是父母自私的表现。换言之,孩子本位的生育决策是这么一种取向:生还是不生以及生多少,更多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来思考的。
中国也不例外,平均生育两个孩子应该成为主流家庭的选择。根据国际经验,幸福的生育需要决策的自主性、数量的适度性、生态的多样性和保障的福利性四方面结合。人口理论认为,无论是政策性的抑或是选择性(意愿性)的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都是高风险家庭,都不属于“合适之家”。当下中国上百万失独家庭的切肤之痛可以佐证其人口结构的脆弱性。
此外,从人口规律看,维持平均生育水平在1.8-2.5之间的“近更替水平生育率”是人口自身可持续发展,也是家庭幸福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对于很多年轻夫妇和家庭而言,生育两个孩子固然是“理想子女数”,但生育理想和生育条件之间的显著反差可谓是单独二孩政策“遇冷”的根本原因。2014年放开单独二孩后,全国出生增量实际只有47万,比预计少了93万。之前媒体也报道,上海等城市年轻夫妇的生育意愿已经到了非常低的水平。
很多适龄夫妇当前面临“生完后的压力”主要是:第一,生了第二个孩子后,由谁来带?一方面,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使得他们不想因为孩子的事情再挤占自己精力和事业空间。另一方面,他们的父母也慢慢变老,带孩子也变得力不从心。第二,多一个孩子,意味着经济压力又增加不少,如今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而使得“砝码”变得更重了。第三,随着孩子的长大,入托就学等受教育问题又会让不少夫妇感到头疼。
为此,国家不仅要大力倡导“合适之家”的理念,而且要帮助年轻家庭减负第二孩的生养压力,使得家庭部分的生养成本外部化和社会化,这是鼓励“适度生育”和“优化生育”的应有之义。▲(作者是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