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招生办主任任林方在某公开活动中表示:“要往高尖端发展,我们更需要男生,现在男生太少了……你不知道有多好找工作,部委只要见到男生,甭管怎么样歪瓜裂枣,只要是男的就行……而且薪水非常非常高……真的只要是个男的就行了。”这话被人批得不少,不过任主任是信使。性别交锋,不斩来使。任主任是在广播人们在求学、就业、招聘中存在的种种偏见而已。
我自己曾经是外语系男生。我们1990年入学的时候,性别失衡就已经开始,只不过没有今天这么严重。我们那时候班上有21个学生,其中男生9人,女生已经过了半边天。外语系女生很多,不仅是我们那一届,后来几届也一直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以至于外系男生,眼睛盯着外语系的很多。我们几个虽然碰巧是男性,不幸未曾物以稀为贵,有些同学甚至因为恋爱的原因,还要和外系男生恶战,包括身体素质普遍比较好的体育系男生。真是丛林险恶,动物凶猛。
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性别失衡问题更趋尖锐化。从大学毕业刚过20年,正好这个时间段,和我们自己班级的样本,可以让我们做一个小小的回溯研究。从我们这批人后来的发展上看,社会上很多傲慢和偏见,都毫无现实根据。
比如“要往高尖端发展,我们更需要男生”。这话说得很成问题,不过如上所说,错在社会偏见,不在任主任一人。我环顾当年的女同学,有不少后来做了单位的中坚力量,在名牌大学当学科带头人,有的在国外,担任企业高管,可以说女生中什么高尖端的例子都能找到。这里我也想告诉用人单位,如果以为招一个男生就能解决问题,答案显然是错误的。
北京语言大学身处京城,可能更多地面对各部委各大企业总部,毕业生不少有外派机会。任主任没有道出来的实情,是女生外派,没准就嫁出去了,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培训与培养都白费心思。可是男生未必就能安心工作,干上几年,想自己出去读书、换工作,此类情形比比皆是。不如认可当今社会人才流动频繁的现实,靠各单位自身软实力来吸引人,而不应该根据性别来下注。这些用人单位,也不如放宽眼界,去一些京城之外的地方高校去“淘宝”。总的来看外语专业并不缺人,找不到,或许应该考虑是不是自己眼界太窄。
在家长中间,不少人认为女孩不要太拼,找个斯斯文文的语言工作就行。男孩应去经商、从政,等等,“干一番大事业”,这种种的偏见,也在改变着外语专业的生存状态。可是家长的这些想法,其土壤是谬误丛生的社会偏见。我在微博上看到有人这样评论任主任的话:“恕我直言,男生如果很有精英意识,很有事业心,怎么会去学外语?”这句话的问题是如此之多,以至于我不知道重点去说哪个才好。谁说人人都应有“精英意识”?这精英意识是什么?和真正的精英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有事业心就不会去学外语?学外语的人难道没有事业心或者说不需要事业心?
还有一个偏见,是男性考生或者其家长担心,男生学外语以后没有前途。这种错误的根本,乃是把语言视作一种“工具”。这种人的思维结构成问题,他们把“专业”放在一个盒子里,把“表达”的工具放一个盒子里,两个盒子离得远远的。那个表达的盒子可以让别的人来使,比如秘书、翻译等等。职业发展和语言能力没那么泾渭分明。至少在我们这些单位,职位越高的人,语言能力越强,因为他需要和同样的高层、合作伙伴、外部媒体,开展职业化沟通。而抱着某些做大事理想,只顾在所在专业专精、而缺乏高效表达沟通能力的人,可能一辈子实现不了职业发展。
认为男性学不好外语也是错误的。若这种谬误成立的话,人们如何解释钱钟书、林语堂、季羡林、李文俊、杨武能、许钧、林少华……这些人是怎么回事?我们自己这一届中,男生中语言能力出类拔萃的也不少。从成就上看,我们没法通过性别找到任何规律,因为本来就没有什么规律,这些都是性别偏见而已。
男生人少当然值得忧虑,但是我也担心任林方主任透露的用人单位热衷男生的“秘密”,引发男生报名学外语的狂潮。上述一些偏见的存在,乃是因为很多人根本不去思考自己或者孩子的长处、喜好,而是根据一些道听途说的观点和社会偏见在做选择。选择外语专业,和选择诸多其他专业一样,性别不会给一个人提供任何优势或劣势,不应该作为首要考虑。比如女性不能学理工科也是偏见。性别只是一个人身上诸多属性之一。对男性和女性来说,我们的优势也好,劣势也好,都不是某身体器官,除非这身体器官是我们的大脑和心灵。
(作者系旅美教育工作者)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