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历史可重构但不能被虚无

2015年05月26日07:35  环球时报 收藏本文

  杨  帆

  这两年,历史虚无主义言论在学界甚至舆论界泛起,引起颇多争议和关注。笔者认为,在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驳时,首先需要厘清历史“重构”与“虚无”之间的区别。

  历史叙述是以史料考证为基础,属于科学范围。随着新的考古发现或档案解密,相关史料和考证不断得到披露和更新。在此基础上,历史有时面临重估或重构。某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乃至历史教科书的内容,都可能要作出修订。当然,这种修订需要考虑社会条件成熟、价值观念变迁以及国家具体政治状况等各种因素。

  同历史学不同,任何国家都会基于基本的历史观和史实,树立一些英雄形象。这些形象历经多年宣传,逐渐成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象征或支撑。某种意义上说,这类历史英雄形象已经不仅仅是科学问题,更是信仰问题。所有信仰体系,无论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都有历史故事作为基础,但又不会对历史细节进行面面俱到的呈现。某些历史人物或故事,经长期沉淀构成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们有的变为格言成语,甚至成为风俗节日,比如西方的圣诞节、中国的端午节等。只要是在同一文化共同体内,它们就不会被质疑。而共同体外的人,通常也没必要去质疑。

  对历史的重构需十分慎重,大多时候应首先局限在学术界,面向整个社会舆论则需等到条件成熟之后。而社会上当前泛起的这股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就是某些人想跳脱出这样一种先后顺序,以所谓历史“重构”为由,抓住某些并不重要的历史细节,来对已经融入国人信仰体系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别有目的的解构和重新解释。

  笔者这些年来一直关注历史虚无主义问题,并曾参与某些与历史虚无主义斗争的具体事件。总结起来,中国这些年来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些形式包括:

  第一,在哲学理念上否定当年的中国革命:从“告别革命”,到渲染革命的残酷性、阴暗面和破坏性,直至否定革命的正义性和创造历史的功能。顺着这一逻辑,有些人论证一套革命不如改革、改革不如改良、改良不如不改良,乃至共产党不如国民党、新中国不如民国的所谓“道理”。

  第二,在历史研究中翻具体事件的案。对标志性重大事件,如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甚至朝鲜战争、改革开放等,从质疑细节到改写性质。还有一种就是通过所谓细节考证,在形象上抹黑革命领袖和英雄烈士。

  虽然某些围绕历史虚无主义而起的事件闹上了法庭,但其中立案缘由也并不涉及具体历史问题。历史虚无主义无法用法律来禁止,这在技术上难以认定。对于历史虚无主义泛滥,我们还是要抱历史唯物主义态度。30多年前纠正“文革”错误、推动改革开放,那是对历史的一次正确重估。某些人认为当年那笔账没算清,举着历史虚无主义的大旗出来作祟,其结果是他们只会被时间逐渐消磨掉。其实他们骂了那么多年,也没能阻挡中国崛起。▲(作者是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

(编辑:SN090)

文章关键词: 历史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环球时报:回望庆安争议,不光政府应该反思
  • 新京报:王思聪为什么总操心娱乐圈?
  • 新京报:配偶体验反腐教育为何感动不了网友
  • 新京报:繁琐证明的本质是对公民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