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颖:质疑“最悲伤作文”,莫将舆论焦点带偏

2015年08月07日02:59  新京报 收藏本文
一件看起来很感人的事情,顿时就变出了不一样的意味和花样 一件看起来很感人的事情,顿时就变出了不一样的意味和花样

  议论风生

  最可怕的是大家忙于纠缠争论,会不会全然忘记这个女孩孤苦悲凉的命运,以及同样需要帮助的孩子们,甚至将关于扶贫救助的讨论搁置不提。这不仅会让看问题的视点漂移,也是对苦难的一种漠视。

  四川凉山四年级彝族孤女苦依五木写出一篇题为《泪》的作文,讲述的是自己的身世,和妈妈去世的过程。此文在网上传播后,引发轩然大波。

  连日来,围绕这篇作文,来自各种视点的理解和解读,形成了一个个激烈的争议热点。有人觉得这是一篇“最悲伤的小学作文”,并对当地扶贫工作方面的力度和广度提出了质疑;有人则觉得这是人为制造出来吸引眼球的煽情作品……

  一件看起来很感人的事情,顿时就变出了不一样的意味和花样。接下来的故事,就变得更加复杂和纠结——因为受到质疑,凉山当地宣传部门发出长达5页的“调查报告”,详尽写出政府把苦依五木家的5个孤儿都纳入了孤儿专项基金保护中,对每个孤儿每个月都会发放678元的补助,加起来共有3390元等信息。有一些人,从“作文曾经被老师修改过”这样的细节入手,得出“作文是枪手代写”的结论。

  于是,大家熟悉的场面又一次上演——不同立场和观点的人,开始朝着自己愿意相信的方向情绪化地走下去,进而推出更加尖锐的观点对峙,大家的争议,已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了。一篇小学生作文,就这样成了导火索,观点的分水岭。

  不管怎样,苦依五木的作文,只是一篇反映自己生世和心情的作文而已。尽管曾被老师修改,但她所陈述的事实是现实存在的,她的悲伤,也反映了她当时的思维状态。大家完全没有必要求全责备地去问她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她这篇文字是否会在不确定的未来被某个公益组织作为提醒公众关注当地儿童的一篇作品?

  而最可怕的是大家在忙于纠缠争论“作文被修改了多少”或者“作文是否枪手代写”的同时,会不会全然忘记这个女孩孤苦悲凉的命运,以及她的身后许许多多同样悲凉需要帮助的孩子们,甚至将好不容易进入公众视野的关于扶贫救助的讨论搁置不提。这不仅会让看问题的视点发生漂移,也是对苦难的一种漠视。

  对“最悲伤的小学作文”的复杂解读,反映了当下社会舆论的多向性与复杂性。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是需要用平常心面对这样一篇原本简单的小学生作文,我们这个民族吃过太多对文字过于极端化解读的亏,切不要去重蹈覆辙。希望大家在记住这篇作文的时候,放过那个女孩吧。她小小的心灵,已承受不得更多的惊扰,也想不出更多复杂的解释了。

  □曾颖(作家)

(原标题:质疑“最悲伤作文”,莫将舆论焦点带偏)

(编辑:SN090)

文章关键词: 作文 舆论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京报:警察扣警察,脏话惹的祸?
  • 环球时报:“消费贫困”的做法应休矣
  • 环球时报:互联网是街道广场,要自由也要安全
  • 广州日报:“最悲伤作文”能够感动我们多久
  • 新京报:为什么又是毕节留守儿童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