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吴华:别让民粹主义绑架金融

2015年08月11日07:34  环球时报 收藏本文

  时吴华

  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一种金融民粹主义倾向给我国金融安全带来挑战。毫无疑问,金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但它也是一个高风险行业,而且金融风险的传播性和蔓延性较之其他风险更为突出。正因如此,任何一个金融机构都必须强调稳健的风险控制,而任何一个国家,即使是高度市场化的欧美等国,对金融行业的政府监管较之其他部门也都更为严格。

  在中国金融发展的沿革以及当前阶段和形势下,大型银行不仅仍是社会金融资源配置的主力,也是金融体系安全稳定的基石,能够实现资源在更广泛区域、产业、业务线和客户群之间的纵横捭阖,从而熨平个别市场波动对金融机构整体收益的冲击;另外它们能够提高金融风险管理的质量,业务发展也更具可持续性。特别是在市场波动时期,大型银行能够提供市场最为缺乏的流动性和信心,从而起到稳定市场预期、缓解危机冲击的作用。

  但国际上有些人利用民众对银行专业知识的匮乏和对个别银行服务存在的一些情绪,而对中国银行业多有批评。国内网络上也有人跟风一味鼓吹美国金融体系的自由度和优越性,有意忽略中国以银行为主、贷款为主的金融基础,在社会上营造对于整治国有银行的舆论压力,片面强调和号召金融体系的自由化。

  其实银行和资本市场同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全球看,金融体系的结构设计更多取决于该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基础、主要产业对金融服务的差异性需求、政府和监管当局对稳定和创新的偏好因素等。从世界银行的权威指标和银行业的财报指标来看,中国银行业的竞争程度并不比欧美银行业低。因此,错误解读银企关系和鼓噪金融民粹主义的做法,不利于中国金融改革的稳健推进,不利于中国经济社会团结稳定的发展大局。就中国发展阶段而言,国家主导的银行乃至整个金融是我国经济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商业银行在对冲周期性经济波动、推动实体经济增长以及引导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然,我们的金融系统也需加快市场化步伐,正视不足。现有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银行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够,无法有效解决实体经济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使银行资金顺畅流向实体经济,需要银行业对自身加以改善:首先要积极支持经济转型的引擎产业和行业,因为它们将引领实体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其次要再造和创新产品工具、业务流程以及经营模式,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

  要充分激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仅有银行自身改革显然不够,还需一系列政策配套支持,以及有序和稳定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作者是金融学者,著有《金融国策论》)

(编辑:SN090)

文章关键词: 金融 民粹主义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京报:用“大爱”绑架女性有啥正当可言
  • 新京报:“漫画描述刑讯逼供”真实性几何
  • 环球时报:带薪休假,政府强制推行应予鼓励
  • 钱江晚报:逢听必涨,不是听证会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