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和平:猜中国引导人民币贬值太政治化

2015年08月12日07:34  环球时报 收藏本文

  曹和平

  本周二,人民币从前一日的收盘价6.2097,急速贬值1134个交易点,收盘为6.3231,贬幅为1.83%,超出了人们习惯的波动幅度低于1%的经验,逼近央行守住2%浮动区间的上限。人民币的上升周期持续了10年之久,周二的跌幅是1994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引起了不同方向的解读。

  有专家认为“人民币升值的时代结束了”,这种判断包含了部分道理。从我国经济的基本面上看,改革开放后,出口导向加投资拉动型经济,依托人力资源优势和一系列成功的发展战略,出现长时间的贸易出超。反映在货币市场上,国外经济对人民币的需求大于国内经济对外币的需求,在货币市场上形成升值的压力。

  当人民币升值压力因盯住美元汇率形成稳定的升值预期,加上中国经济长时间、高速度的稳定增长趋势,人民币不仅具有投资高报酬率优势,而且具备了国际储藏功能。两相结合后,资本账户也出现长时间的顺差。这一时期,“双顺差”成为人民币处在升值时代的典型性刻画特征。

  2010年以后,随着贸易总量的增长,人口红利的结束,人均收入的增加以及国际大环境的变化,中国经济需要从出口导向加投资拉动型经济向需求拉动加创新驱动型经济转换。这一时期,决策层也开始主动调减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随着增长模式和增速调整的改变,中国贸易的双顺差必不可免地发生变化,出口很可能会出现年度增幅正负波动,来自于国际贸易的货币升值压力减少,人民币在传统模式下升值的时代结束了。

  但我不认为传统模式下的升值内在机理结束,就必然是人民币升值时代的结束。所谓人民币币值上升了10年,也该有一个大致上相同贬值期的观点比较随意。因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动员能力和交易能力还相当有限,很多资本品的大部分价值还像潜水艇的主体一样沉在水面下。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成功,来自于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贸易顺差仍可出现。在这个意义上,人民币贬值时代开始的说法,从基本面上看站不住脚。人民币周期以10年为单元形成上升和下降波动周期的猜测不合适。

  “中国采取措施引导人民币贬值”的观点也站不住脚。在央行关于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的做市制度出台后,由于人民币对外币市场的做市主体结构还不尽合理,同时,人民币对主要货币的实点市场在全球分布,做市主体对中国经济的判断信息极不对称,放开做市后,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价格不收敛,波动较大,单日涨跌超出区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20年一次的单日跌幅接近2%,就认为是中国采取措施,引导人民币贬值以增加出口的猜测,太政治化了。货币市场,尤其是人民币对外币市场,是个全球范围需要协调的复杂机制,中国的货币管理部门,中国货币市场的做市主体都刚刚开始学习,各方还需多一些耐心。▲(作者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编辑:SN090)

文章关键词: 人民币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中青报:别再妖魔化“凤凰男”
  • 中青报:孙杨因伤退赛为何没有引起舆论苛责
  • 晶报:那些包装和消费宁泽涛的推手
  • 举报释永信就是唱衰中国吗
  • 环球时报:释永信遭举报为何“雷声大雨点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