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子:遭性侵是女大学生的错吗?

  周公子(专栏作家)

  正值花季的中国传媒大学女生周某某,遭遇同学强奸未遂而被杀害。事件再次引爆舆论。因为近期,女大学生遇害的新闻已不止一宗了。早在6月底,20岁的大三女生黄某在外出上网途中被46岁的男子肖某性侵。7月,女大学生李某、郑某在求职时被男子谷某强奸。每次事件都会在网上引发轩然大波。

  不过,我留意到一个不大令人舒服的现象,即:在这些新闻的评论里,往往有许多人会谩骂受害者,说她们风骚、愚蠢、贪婪,甚至质疑她们本来就是愿意的,只是后来反悔才倒打男人一耙。这些评论实际上找不到一点证据,但是,爱捕风捉影谩骂受害者的人依然不少,以至有网友气不过,干脆把网名改为“认为受害者活该的都去死”,以此表示对恶意谩骂的不满。

  不过,这些满满的恶意倒很值得深思,它的原因其实是相当复杂的。

  首先,这些谩骂背后有着深远的文化基础,也就是传承多年的风俗,认为女性被侵犯就是“肮脏的、有过错的、应该消失的”。这种风俗离我们并不远,只要回望几十年,或者放眼一些偏僻落后的地区,我们都能感觉到风俗的杀伤力。它的力量如此强大,以致到了今天,许多遭受性侵的受害人依然会下意识觉得自己有错,旁边的有些人也会来指责她们“各种不自爱”。这种文化残余反映到网络上,就是一群人对受害者的围攻。

  更要命的是,就算撇除文化因素不说,谩骂受害者依然会有很多心理层面的“获益点”,能够令谩骂的人得到某种好处——比如说,事后诸葛亮地骂受害者不该走夜路、不该轻信别人,这很容易为谩骂者带来“高自尊”的感觉,“看,我想得多周全,什么情况我都预料到了,受害者就是不如我。我的智商比她们高多了!”这种谩骂往往会令平时自卑的人特别舒服,所以经常会被失败者采用。

  此外,这样的谩骂可以释放很多攻击性,成为一些精神有问题的人发泄的方式。相信经常上网的朋友都知道,网络上有种人叫做“喷子”,活得就好像疯狗一样,见谁都咬,专门在各种热门帖子下攻击对方,上来就问候别人祖宗十八代。但除了骂,他们的话语通常缺乏逻辑,毫无道理,也不打算和别人讲什么道理——他们的目的就只有一个:就是释放攻击性。

  至于他们为什么要通过骂人来释放攻击性,这常常和他们的心理结构缺陷有关。一般来说,正常人和有精神问题的人一样,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逆境。但正常人一方面具备完整的自我抚慰机能,可以在逆境中安抚自己;另一方面具有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比如很好的家人、朋友、导师等等,可以在不开心时支持自己。于是,正常人就不会整天都气呼呼的,也无需经常发泄。但相比之下,有精神问题的人,要不心理结构很不完整,缺乏自我抚慰的能力;要不社会支持系统很残缺,家人朋友都不待见他们,导致他们有话没处说。所以,他们的内心时时刻刻都很窝火,需要找渠道发泄。当他们上网,发现“有个受害者可以成为谩骂对象”,而且被骂的人似乎很难保护自己时,他们就有可能开骂。

  如果说,性侵是对于受害者的一次伤害,那么网上谩骂无疑就是二次伤害了。只是,一次伤害在过去的几百年来都有法律法规管,但二次伤害又该由谁来管呢?

(编辑:SN090)

文章关键词: 女大学生 性侵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环球时报:大难之初拷问天津市,这合适吗
  • 环球时报:“闻化工色变”更让人心痛
  • 新京报:正视爆炸带来的安全感危机
  • 新京报:东莞地陷事故,人祸甚于地质原因
  • 京华时报:专业精神是对生命的最好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