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凡:普京“被政变”,低级谣言为何流传

2015年03月17日08:01  新京报 收藏本文
俄总统普京16日在圣彼得堡会见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坦巴耶夫 俄总统普京16日在圣彼得堡会见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坦巴耶夫

  外参

  普京公开露面,但新的传言不会停止。战略互疑、制度差异、文化隔阂,是传言最积极的制造者。这不仅仅是俄罗斯或普京面临的问题,而是一个具有全球性的普遍困扰。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俄总统普京16日在圣彼得堡会见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坦巴耶夫。这是普京3月5日以来的首次公开露面。会谈开始前,普京特意自己开车带着阿坦巴耶夫转了转,打破了遭遇政变、生病等各种传闻。过去10天,围绕普京的传言满天飞。

  实际上,只要稍加判断,就可以发现孤证的报道不成立。首先,在围绕普京下落的版本不断被创造的这段时间里,俄罗斯二号政治人物、俄总理梅德韦杰夫一直有公开行动,而且曾经离开莫斯科外出视察。其次,普京在俄罗斯仍保持着高达86%的民意支持率,其核心团队也没有分裂迹象。第三,俄罗斯军事部门、驻外机构没有出现异常。

  对普京遭遇的传言,俄官方显然有所了解并多次予以澄清。官方公布了普京会见俄罗斯最高法院院长列别杰夫的照片及普京近期公开活动日程表,俄罗斯国家电视台播出了普京在莫斯科州新奥加廖沃官邸的工作场景,普京发言人佩斯科夫也出面否认普京“患病”等说法。但是,传言并未销声匿迹。普京推迟会见阿坦巴耶夫,还一度强化了传言的可信度。

  围绕普京的传言之所以强韧,客观原因在于普京是全球瞩目的政治明星。政治人物的一举一动,自然会被放大观察。普京向来勤政,长达10天不公开露面在其执政生涯中极其罕见,这给了传言滋生的机会。而从更深层面看,普京被政变的传言,在一些人看来尤其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其合理性包括两方面。一是自克里米亚入俄造成俄罗斯与西方的对立以来,俄罗斯面临国际活动空间缩小、经济萎缩的空前压力,这种压力当然可能转化为俄罗斯政坛的分裂和对普京执政的不满。二是在欧美的认知中,俄罗斯政体在普京治下,具有密室政治、宫廷阴谋、不确定性等特点的模式,自然会增加政变的概率。

  可以说,普京遭遇政变的传言之所以产生,很大程度上是西方个别媒体对俄罗斯政治现实想象的结果。想象中产生的合理逻辑,构成了传言的核心内容,剩下的只是情节加工。尽管多数严肃媒体没有参与到这一加式过程中,但互联网信息的病毒式传播,突破了屏障。

  随着普京公开露面,所谓遭遇政变的传言可以销声匿迹了,但新的传言不会停止。战略互疑、制度差异、文化隔阂,是传言最积极的制造者。这不仅仅是俄罗斯或普京面临的问题,而是一个具有全球性的普遍困扰。

  □徐立凡(专栏作者)

(编辑:SN090)

文章关键词: 普京 俄罗斯 政变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京报:市长哭穷能否换来社会理性对待
  • 南都:不必给单亲家庭异样的眼光
  • 晶报:“直抒胸臆”的徐铮为何挨骂?
  • 新京报:仇和“落幕”是对“为官任性”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