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蓝领”学生与因“财”施教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18日11:37 信息时报 | |
作者:朱胜国 成都市温江区公平镇中学为“便于管理”,规定交学杂费高的“封闭生”穿红色校服,而交学杂费低的“普通生”则穿蓝色校服。“普通班”的学杂费是250元,“封闭班”学生多是从外地来的“有钱人”,学杂费是3500元左右。“封闭班”和“普通班”不仅校服颜色上有区别,在享用的硬件设施上区别也很明显。“封闭班”教室里有VCD、电视机、电风扇 不知道两类学生在师资配备上是不是也等级分明,但仅从硬件设施上的明显区别看,我们应该承认这所学校很有市场理念。然而,从服装上对贫富状况加以区分,无疑会对他们各自的阶层角色施以反复暗示,这不仅使穷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损伤,也会让富孩子感到难受或者不自在。孩子因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心理认同,也将会在贫富孩子之间形成一道鸿沟,这对于孩子成长非常不利。 学校欲行创收之实,却要找一个堂皇的理由——“便于管理”,这暴露了其强烈的趋利动机与传统的教育使命之间的矛盾。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但随着物质化价值取向为更多教师所接受,安贫乐道的从教观念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各地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贵族学校以及公办学校举办的以高收费为特征的实验班、特长班便是教育产业化的实证,而这是以举办者得到更丰厚的利润为直接目的的。 本学期开学之初,在公众与媒体声讨教育乱收费的声音中,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要向学生提供优质教育,学校必将投入更大的教育成本(包括人力和物力成本),而这笔成本只能从学生身上收回。如果在学生收费上实行一刀切,必将影响学校通过增大投入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同时也无法满足经济条件优裕的学生享受更高水平教育服务的需要。但如果真在收费上拉开差距,又很难把握优质优价的市场原理与学校借机捞取钱财的界限。比如,学校将本应由全体学生共享的教育资源拿来专供少数高价生享有,就对低价生权益构成了侵害,但这在查处上却是非常棘手的。 把学生分成“红领”和“蓝领”的做法毕竟是少数学校所为,但我们一些学校人为地把学生分“等级”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比如分快慢班、分集资班和非集资班等,都是对学生的歧视,希望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能迅速查处,拆除挡在学生面前的篱笆,还校园一片纯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