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先驱导报:红灯照耀伦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05日11:00 国际先驱导报 | |
【作者】徐彤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2003年11月11日晚,《大红灯笼高高挂》在伦敦第二大舞剧院赛德勒温泉剧场首演。从11日到15日,中央芭蕾舞团174人共在伦敦演出6场,场场满座,获得空前成功。英国首相布莱尔一家也到场观看了演出。 有“挑剔”、“势利”之称的英国媒体对中国以往来英的艺术演出鲜有评介。这次,不仅各报都刊出剧评,而且在五星评分制中,《泰晤士报》和《卫报》给《大红灯笼》打了三星;《金融时报》和《地铁报》打四星,《泰晤士报》还把《大红灯笼》列入伦敦本周上演的最佳5部歌舞剧排行榜。总体上英国媒体的打分用我们的话就是“良”。须知,英国媒体对本国演出的打分,一般都是二到三星,五星难得一见。业内人士说,和正在伦敦西区上演的多部音乐剧或舞剧比较,《大红灯笼高高挂》综合水平虽比不了《歌剧幽灵》这样的经典,但是给予“良”的评价是公允的。 票房也是衡量演出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赛德勒温泉剧场属伦敦一流的大中型演出场所,有1578个座位,《大红灯笼高高挂》演出6场近万张票全部售罄,而且好座位早在剧组来英前一个星期就被预订一空。每场开演前,剧院外都有排队等退票的景观。而且还有人专门从瑞典飞来看戏,最后也没买到票。 此次《大红灯笼》在英演出,票价从10镑到40镑不等,6场票房收入逾20万镑,收回了英方演出、接待和宣传成本的40%,赛德勒温泉剧场也喜出望外,后悔当初没把票价定得更高,也后悔没有魄力和“中芭”多签几天演出合同。 《大红灯笼高高挂》首演一周前,《泰晤士报》即在副刊上刊登了两版的介绍文章,肯定“中芭”的创新精神,认为改编的芭蕾舞剧比同名电影“更加富于表现力,视觉上更有震慑力”。演出次日,《泰晤士报》艺评版又在醒目位置发表了以《冷冰冰的电影被烈火烧得生气盎然》为题的评论,并配以扇子群舞的剧照。说该剧“确实是一个强有力的产品,是一阵感情强烈、浓墨重彩的旋风……充满了夺目的信号,把电影中压制的种种危险感情全部释放了出来”。 《大红灯笼》演出成功,引起了英国主流媒体对中国表演艺术的空前重视,对“中芭”的创新精神、该剧的舞美和服装设计以及中国芭蕾和西方芭蕾的组合尤为赞赏,对音乐也不乏好评。总体上,均认为通过一个年代久远的故事,表现了当代中国的巨大进步。 负面的意见主要集中在编舞方面,一是认为程式化动作较多,令人留连的舞段少;二是认为对人物的塑造比较单薄,缺乏含蓄和深度。尤其剧中老爷一角,认为动作设计中芭蕾舞成份太少,而且整个人物设计和表演都失于脸谱化。第一幕中老爷与三姨太冲破隔扇门的虚实转化的创意一致受到好评,但老爷在隔扇门后的“剪影”动作实在过于符号化和富于电影效果,就像老电影里的恶棍形象,没有任何回味余地。另外,一些群舞的设计,让有限的舞台过于拥挤。 任何成熟的剧评,都不可能只褒不贬,或只贬不褒。更何况伦敦是国际艺术大师常来常往的大码头,艺术家竞争十分激烈,是一个被认为“有剧评”即属成功的地方。事实上,过去中国在不同国家的文化演出,往往求主流媒体一次“恶评”亦不可得。此次《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剧评,褒贬几乎可以说是七三开,而且相当中肯,可见《大红灯笼高高挂》还是真的撼动了英国主流媒体这块铁板。 声明:《国际先驱导报》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 相关专题:国际先驱导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