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人王晓京:没有市场的音乐注定要被淘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16日10:43 外滩画报 | |||||||||
张逸晖/文 这不是所谓的新民乐 《外滩画报》(以下简称《外滩》):你当时是怎么想到把民乐搞出这样一种结合形式的?
王晓京(以下简称王):这种结合形式不是我一时的心血来潮,早在十年前,我就在考虑怎么样把民族音乐和西洋音 乐结合起来,但当时只是一种模糊的想法,并没有特别成型的概念。大约在1997年保利剧院有一场演出,板本龙一弹奏钢 琴,还有温金龙站着拉二胡,这些新颖的演出给我很大的刺激,之后我开始注意收集各种对传统民乐的改良作品。 《外滩》:作为女子十二乐坊的经纪人,你自己如何定义她们的音乐? 王:女子十二乐坊的音乐撮合了丰富多彩的元素,甚至包括视觉上的元素。如果非要定义的话,我觉得用观赏型民乐 来定义可能比较合适,她们演奏的是一种来自中国的民乐。这里我并不认可外界定义的所谓新民乐,因为对于所有海外市场的 听众来说,这就是来自中国的民乐,他们毫无区分新民乐和传统民乐的概念。 走红日本根源于中国传统 《外滩》:女子十二乐坊是在日本一炮而红的,你觉得为什么能在日本走红? 王:除了女子十二乐坊本身的特质之外,我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要归功于日本市场特殊的原因。日本女孩传统的审 美观在最近十年来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去看看日本大街上的女孩子,黑头发的还有几个?女子十二乐坊却保持了东 方女性的传统,淑雅、温情和柔媚,加上她们的音乐本身就是根源于中国传统,这些东方因素都是日本人倍感亲切的。而且目 前日本的经济很不景气,所以这种安抚人心给人放松的音乐,有比较好的市场前景,但是日本本土做的这些音乐的活力还是不 够,女子十二乐坊的音乐正好弥补了这个空白。 《外滩》:外界评论女子十二乐坊的走红很大程度上是沾了跨界音乐的光,你作何看法? 王:这个想法并不是今天才有的,从酝酿这个付出实践,花费如此漫长的时间,这是需要一定毅力才能坚持下来的。 如果说是沾了跨界音乐的光,只能说女子十二乐坊比较幸运而已,可是运气总是会光临那些有准备的人。那个时候就开始对新 民乐关注的有几个人? 《外滩》:有人认为女子十二乐坊不过是传统曲目和现代流行音乐的拼凑,你接受这种批评吗? 王:每个人都有批评的权利,特别是那些所谓的专业人士。但是我想说明的一点就是,没有市场的音乐注定是要被淘 汰的,反正我们在日本的确是很红,那些得到的销量、奖项总不会是假的吧。 音乐需要商业包装 《外滩》:对那些与女子十二乐坊风格雷同的组合,你认为这是跨界音乐潮流的必然吗? 王:我觉得必然谈不上,但是女子十二乐坊让更多人看到了,民乐也可以做得非常“不一样”,也可以有很多创新性 的元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女子十二乐坊的出现起了一个带头作用,让人们开始思考为什么女子十二乐坊就能吸引那么多年 轻人。传统艺术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或者让受众群的年龄阶层更为宽泛,是值得肯定的好事。我不是说这些传统艺术有什 么不好,而是在考虑怎么吸引他们对这些传统文化发生兴趣,这才是我们最为注重的。 《外滩》:如果没有一系列商业包装运作,你认为女子十二乐坊会有今天吗? 王:有才华的艺人离开商业包装运作是很难脱颖而出的。现在好像有一种不好的趋势,认为凡是经过商业包装运作的 音乐,就是商业的音乐,就是应该受到指责的批评对象。现在社会是如此广泛,音乐是如此繁多,没有经过周密的企划和强大 的宣传,大多数普通听众是很难有机会欣赏到这类音乐的。 《外滩》:对于类似的“芳华18”和“十弦十美”这样的组合,你作何评价? 王:站在我的角度不便多说,但是这种团体的出现是件好事,对整个民乐的发展是有帮助的,我对她们没有排他行为 ,不过我只是希望能做好自己本身。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