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周报专题 > 正文

一门四“黄埔” 个个演传奇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7日17:06 新周报

  黄志军李华丽

  今年73岁的袁钟仁曾在《羊城晚报》工作,后任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现已退休。

  袁钟仁的四叔是黄埔军校一期学生,曾驾机东征;同期的姑爷是淞沪抗战名将;参加
四期术科训练的父亲曾为省港罢 工委员会处理日常公文,与张学良共事多年;五叔袁楚华是黄埔十四期学员......一家四“黄埔”,个个都是近代史上 的风云人物!

  近日在暨南大学,笔者专访了这个 “黄埔家族”的后人——袁钟仁副教授。讲起家史,袁教授十分兴奋,对父辈的 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黄埔伙食:吃了上顿没下顿

  袁老说: “很多人只知道黄埔军校的辉煌,却不知当年创校的艰苦。”父亲曾告诉他,当年的教学条件极为艰苦, 课室和宿舍,都是用“葵棚”搭建的;穿的是草鞋,住宿更是简陋。叔父曾说,当时最困难的还是学生的伙食,经常吃了早饭 不知道有没有晚饭。

  “入读黄埔军校条件非常严格。”袁老回忆说,父亲曾提起,当时黄埔军校不公开招生,生源来自冀、鲁、晋、豫、 陕、甘、江、浙、皖、赣、鄂、湘、川、闽、粤、桂、滇、黔、吉、黑、蒙21个省,黄埔军校一期湖南人最多,有197人 ,广东108人。“因为各地军阀并不支持甚至反对这样一个新生军事学校,一期采用秘密招生方式,录取后要有担保人。当 时正是国共合作时期,地下党可以保送初试,复试在广州进行,学校发路费”。

  父亲:与张学良私交甚厚

  谈起父亲袁涤非,袁老感慨颇多,因父亲曾处于“流亡生活”状态,他们父子聚少离多,一年见不了几次面。但父亲 的坚强意志、爱国教导让袁老终生受益。

  父亲是广东南海人,出生于1902年,从小就读私塾,接受进步思想,23岁那年在省港大罢工委员会文书部处理 公文。当时在省港罢工委员会的宿舍,和叶剑英等人一起打地铺,那时没有收入,手头很拮据,往往一支香烟几人轮流吸,但 人人意气风发,经常畅谈中国的出路。1925年底,袁涤非考入中央政治讲习班,当时的班主任是李富春,教员为毛泽东、 张太雷等人。在中央政治学习班学习时,父亲比较活跃,当时毛泽东经常用湖南话来提问,虽然不能完全听明白,但父亲总是 尽量使自己的回答令毛泽东满意,所以毛泽东对父亲的印象很深刻。以致毕业时,毛泽东给父亲留了一句话,“你以后有困难 ,如果来找我,我一定帮你解决。”

  后来,父亲参加黄埔四期术科训练,毕业后,先后被调往总政治部宣传大队和四军十三师工作。1927年“四·一 二”事件后,父亲被列入“黑名单”,开始了“逃亡”生涯,流转香港、上海,后逃亡到沈阳,在张学良将军处任东北边防军 司令部法制委员会少将参议和辽宁省府参议。父亲与张学良私交甚好,“父亲曾告诉我,当时东北常发生水灾、旱灾,张学良 很舍得拨巨款赈灾。”袁老说。

  1930年,父亲辞别张学良将军,先后到过安徽、湖南、广西等地。解放前夕,亲友劝他离开大陆,并为他在境外 找到了工作,但他念及20多年前和毛泽东的临别赠言,曾通过四叔袁涤清与地下党取得联系,准备于1949年去香港达德 学院工作。不料动身前夕,港英当局突然强行封闭达德学院,以致未能成行,只好先后在佛山南海任教。解放后,父亲曾任佛 山市二、三、四届人大代表,1980年在广东省文史馆做研究员,直到1981年病逝。

  姑爷:淞沪抗战名将殒身

  袁老介绍说,姑爷蔡炳炎和四叔同是黄埔一期的学生,蔡炳炎是“八一三”抗战牺牲的第一位高级将领。“蔡炳炎当 时在黄埔一期第四队学习,1925年参加了东江讨伐陈炯明之役,次年参加北伐,转战福建、南京等地。1936年‘八一 三’淞沪会战时,蔡任第十八军六十七师二○一旅少将旅长,奉命率部5000人星夜驰援罗店一带守军。罗店争夺战为时37 天,中国军队夺回罗店达13次,牺牲营长以上军官24人,歼灭日军近万人,战况惨烈。”

  据1937年10月23日的《救亡日报》报道:“8月25日,罗店镇已四度易手,日军第一师团3000余人再 攻罗店。蔡身先士卒与敌作战,下令‘本旅将士誓与阵地共存亡,前进者生,后退者死,各其凛遵’。激战中蔡旅长不幸胸部 中弹,牺牲前还扬手高呼:‘前进!前进!’时年37岁,是当时国军高级长官中最先牺牲的一员。”

  袁老补充说:“解放后,共产党追认抗日爱国将领蔡炳炎为革命烈士。为表彰忠烈,教育后世,合肥市政府又将蔡炳 炎的灵柩迁葬于合肥烈士陵园,并举行了隆重的迁墓仪式。合肥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还编辑出版《纪念蔡炳炎将军》, 介绍了蔡将军的生平业绩、血战罗店殉国记,表达人们对烈士的深切怀念和敬仰。”

  四叔:半生戎马两袖清风

  袁老说,袁涤清将军是他的四叔,1906年出生,1924年夏考入黄埔军校一期,毕业时,被选送到广州大沙头 航空署接受空军训练,曾驾机到惠州参加革命军东征讨伐陈炯明的战斗。叔父与黄埔一期中的共产党员关系密切,1927年 “四·一二”事件后被免职,从此长期仕途失意,多任闲职。

  抗战爆发后,叔父袁涤清积极投入到抗日斗争中,1944年,日本侵略军出动大批军队,沿平汉铁路、粤汉铁路、 湘桂黔铁路疯狂进攻。在这危难关头,叔父出任196师师长,在贵州都匀与日军血战几天几夜,最终击退日军。

  叔父后来告诉袁老,当时伤亡过大,最后一天,连炊事班也调上前线,大家饿着肚皮与敌人决斗,最终击退日军。在 战斗中,他向该师阵亡官兵家属迅即发放抚恤金,由于抚恤金超过标准,以至卸任时要私下赔偿8万元。他平时廉洁自守,一 生清贫,被人誉称为“半生戎马,两袖清风”。

  抗战胜利后,叔父申请退役,没有参加内战。1949年移居香港,在新界与家人一道养猪种菜,生活清苦,后来创 办了一间小学。1977年10月28日,四叔病逝于香港,享年71岁。

  在采访中,南海狮山方志办有关人员还对记者讲述了一段趣闻:抗战后,珠三角地区特别是袁钟仁父亲所在的狮山袁 边村经常遭受土匪抢劫,有的乡亲一个月内就被抢劫了4次,当时叔父袁涤清回到村里,被人告知这件事,于是向朋友借了两 支最新式的美国机关枪做保卫工作,使治安形势好转。村里人就是因为这件事对他的叔父印象很好。

  五叔:海峡隔断恩爱夫妻

  今年81岁的五叔袁楚华又名袁斌,是黄埔军校第14期的毕业生,曾任中校副团长,退役后在台湾定居,因为 妻子一直留在祖国大陆的缘故,五叔每年都要往返于两岸间。

  在当地人指点下,笔者在南海狮山袁边村找到了回家探亲的袁斌。他一身短衣短裤,和当地村民没什么区别,但硬朗 的身躯、满脸的红光以及灵敏而清晰的思维,让人不觉得他是一位80多岁的老人,又让人对军人出身的他多了一份敬仰。

  袁斌的一生可谓坎坷,和妻子几十年的两地分居,更让他珍惜今天的团聚。他告诉记者:“当年行军打仗让妻子担心 害怕,如今和平年代,自己一人在外也让妻子牵心,这辈子欠妻子儿女的债太多。现在老了,也就特别乐于享受天伦之乐了。 ”

  袁钟仁简介

  1931年10月出生,广东南海人,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原副所长、副研究员,现退休在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古籍 整理、研究和中国古代史、岭南地方史,造诣深厚。主要代表作有:《成语选注》(广东人民出版社1977年初版,次年再 印共50万册)、《诸葛亮文选译》、《岭南文化》、《粤海关志》(校注本)和几十篇论文等等。

  相关专题:新周报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维他小子
营养健康维他小子
张惠妹
激情火爆性感阿妹
星座炫图
属于你的星座诠释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