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代人物周报专题 > 正文

无线风雨37年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30日16:02 时代人物周报

  本报记者钟怡音

  罗嘉良说,香港无线电视台成就了他的个人传奇。作为全球最大的华语影视制作基地,香港无线在亚洲娱乐圈中的影 响力直指美国好莱坞,成就了无数“罗嘉良”的明星传奇。

  “万千星辉”在无线

  1967年11月19日,邵逸夫投资的“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无线电视台)正式开播。在“邵氏电影公司” 处于全盛期时,邵逸夫便敏感地意识到电影工业将成为“夕阳工业”。为了将其业务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香港政府首次以公 开招标竞投无线电视广播经营权时,果断将大半资金投入电视运营中。据说邵逸夫是世界上制造电影电视节目最多的中国人, 直到古稀高龄,他还成天坐在样片室里看样片。这时,他不喜欢有人坐在他的前面,也不喜欢有人打搅。有一次他正在看样片 ,有人从新加坡打长途电话报告他大儿子被绑架了,他也只是问了一句:“有没有受伤?能不能用钱解决?”得到肯定的答复 后,就挂了电话,继续查看电视制作。

  经历了六十年代黄梅小调式电视剧的泛滥期,七十年代的储备期,到了八十年代,无线电视台的造星机制趋于成熟完 备。按照邵逸夫强硬、独断的行事惯例,无线对旗下艺人实行包约制和计SHOW制。一方面,每年艺人都要完成固定的SH OW。其余时间,不管艺人开工与否,无线都要支付基本酬劳,给予福利和医疗待遇。另一方面,签约艺人均归无线管辖,极 少有出外发展的机会,即使外出接戏,也得与无线分红。无线年均拥有艺人三百余个,多年来曾与其签约合作的演员更是不计 其数。因此,每年台庆无线把他们聚集在一起时,都自称有“万千星辉”。

  八、九十年代,无线一边依靠旗下艺人打造高品质、高收视率的电视剧集以及“香港小姐”等经典节目,一边依靠产 业链中的杂志、电影等其他环节捧炒自己的艺人。无线内部实行“监制负责制”,由各监制分别选角,再由公司整合资源。最 早推出的“五虎将”就是无线力捧群星的方式;九十年代初,还推出过“银河十星”。甚至直到现在,无线还习惯在一出投资 巨大的剧集中一口气推出一系列新人,以一种相对低廉、快速的方式集体造星,并保持电视台内部“不以一星独大”的制衡格 局。

  由于无线无人能及的显赫资历与流水线式的造星工程,孕育了许多演艺圈的中坚力量,可以说香港影视圈的大半壁江 山都是由无线培养出的人支撑。在无线高收视率的强大吸引力下,甚至许多与其毫无关涉的影视名导也愿意屈居旗下一段时间 ,像许鞍华、徐克都曾在无线工作。

  长久以来,无线习惯了对艺人吆来喝去的行事作风,对稍加不顺从的艺人动辄以“雪藏”相威胁。1986年,当时 无线“五虎将”之一的刘德华就因与无线高层有人事冲突,在事业小有成就时惨遭“雪藏”。后来他只好离开电视,全心投入 电影和歌唱事业,时至今日,刘德华回忆起这段往事,依然心有后怕,称之为“一生遭遇的最大风浪”。

  声色无线见隐忧

  37年来,无线电视台从成立初期的两百多名员工发展至拥有五千多名全职员工的泱泱大台。被选为亚洲五十间最具 竞争能力企业、全港二十大杰出商业机构及全亚洲二百卓越公司之一。无线电视的两个频道,翡翠台和明珠台,每年播放近一 万五千小时的节目,为香港超过二百一十万个家庭免费提供电视娱乐节目。

  2003年底,无线电视台正式搬入新建的将军澳电视播放大楼。其持有49%股权的收费电视银河卫视正式开播, 20多个频道全天候24小时播出。然而,在无线似乎处于巅峰状态时,却蕴藏着无数危机。

  首先,修建新电视城(耗资22亿港元)和投资银河卫视,让无线的负债率从10%增加到24%;其次,虽然广告 市场有反弹趋势,但电视媒体广告收入占行业的比例却持续萎缩。而可称得上最重大威胁的是,自从有线电视合法化以后,因 为没有频道资源障碍,发展势头迅猛。许多资深传播学者认为,犹如台湾电视行业的竞争翻版,有线电视时代的到来,将极大 地侵占和分摊众多无线电视台的收入。

  2004年,香港无线电视台在公布年度业绩的同时,发出盈利警告,宣布盈利比去年倒退一成。之后无线电视台决 策层在检讨经营过失时,把大部分责任归咎于“艺人培养”方面。他们认为,旗下艺人经常外出为其他制作公司拍戏,而无线 却还要要花一大笔钱包装、培养艺人,甚至要负责艺人年老福利和医疗保障,因此,无线一方面考虑取消长约制和计SHOW 制,改为散工制;一方面从今年2月开始,为缩减开支,频频裁员。

  但事易时移,无线如今的“大台沙文主义”却引发巨大反响。无线职员协会不满公司在有盈利的状态下裁员,发起“ 黑衣行动”,半数以上的职员穿上黑衣,以示对公司的不满。而一些无线有知名度的艺人们,正如香港导演赖水清所说:“拍 电视剧其实有很多局限,无线电视台很多规则,当演员发展到没有空间的时候,就会选择离开”。在一些实力雄厚的影视公司 和内地广大市场的诱惑下,艺人们也不再坐等无线给予机会,而是更为灵活选择自己的去向。

  经典只能成为符号,而无法成就永恒。无线的声色全台无法掩盖它面临的种种隐忧。但时至今日,无线依然有其无可 比拟的气势,香港人仍会按长年积习选择它。按影视评论人程灵素的话说,“无线已经走进港人记忆里,是其心路历程最佳佐 证”。

  相关专题:时代人物周报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深圳健力宝获中超冠军
意甲德比言和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家居家装实用图库
北京打折楼盘信息汇总
娱乐风月图鉴
刘翔自传:我是刘翔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