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半小时:82岁老人陆续收养42名弃婴(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9日02:05 央视经济半小时 | ||||||||
捡来的孩子 央视经济半小时播出节目《捡来的孩子》,以下是节目实录: 中华慈善总会等19家公益慈善组织在民政部共同签署了《孤儿救助宣言》,这些慈善组织今后将协助政府开展多种形式的孤儿救助活动。在我们的社会中有一些平凡的人,他们已经在用自己微薄的力量,默默的哺育那些孤残儿童。
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一个特殊家庭,这个家庭的家长是两个八十多岁的老人,他们有八个孩子,这八个孩子和老人之间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他们都是被遗弃的孤儿。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被亲生父母在刚出生不久抛弃,他们全都身患残疾,养育他们的是两位靠捡垃圾为生老人。 陈尚义老人今年82岁,17年中他陆续收养过42个弃婴,其中大部分是身患残疾的孩子。陈尚义辛辛苦苦地养育着孩子们,当我们记者前去采访的时得知了一个消息,这个特殊的家庭将面临分离,当地民政局的负责人告诉我们,他们正在考虑接管这些孩子,这让陈尚义老人的心里有些不能接受。 老人得知消息后坐立不安,他说自己养了17年孩子,完全有能力抚养,孩子们从出生就和他相依为命,放在哪他也不放心,他坚决不同意和这些孩子们分开,陈尚义为这事几乎天天睡不着觉,他说这比生活最艰苦的时候还要难熬。 在陈尚义老人的家,房间里堆满了床,显得拥挤而简陋,因为家里有两个孩子没有自理能力,屋内充满了强烈的尿床的骚味儿。现在有8个孩子和老人生活在一起,墙上挂着99年春节给孩子们拍摄的照片,现在六年过去了,孩子们都已长大。 当地媒体对老人的报道,让很多人知道老人收养孤残儿童的事情。于是在这个民主路24号的低矮平房里孩子越来越多,最多时共有12个,这个小院成了一些不愿养自己残疾孩子的父母可以放心遗弃的地方。 做为两个没有收入的八旬老人,陈尚义夫妇的选择的确超乎了常人的想象。 88年的冬天在火车站的一个站台上,老人看到了一个漂亮的女婴,那天正下着大雪,女孩儿几乎赤裸着被放在冰冷的泥地上,奄奄一息,老人双手把这个女婴捧回了家。 陈尚义说:“下着雪,她只穿一个单褂子,娃娃很漂亮,别人都在看但没人管,我就抱回来了。” 这个漂亮的女孩儿由于在站台上受冻,身体虚弱经常得病,不到四岁就死了。而老人却总是惦记着女孩被遗弃的那个地方,心理总觉得会有孩子被可怜地扔在路边。靠捡垃圾为生的老人会经常到医院的角落,火车站的站台,僻静的街道里去注意有没有被撇下的孩子。 陈尚义说:“有时候一个月能捡到两个。” 老两口没有工资收入,全家就靠老大爷出去捡垃圾维持,每个月老大爷捡垃圾能挣200块钱左右,而一个孩子吃穿每月就要100块钱,12个孩子就要一千多元,本来老两口几十年省吃俭用攒下了两万块钱的积蓄,很快就花光了。 陈尚义:“从88年起陆续都花完了,到95年就空空如也,一份钱也没有了。” 老太太张兰英说:“家里连菜都没有,就吃点盐。” 陈玲是老人收养的一个小女孩,今年3岁,她腰部长瘤子,再不做手术,瘤子就会把皮肤撑破,老人四处借钱给孩子做了手术,而这笔开支让老两口雪上加霜。 老太太:“陈玲的手术费需要九千多,借来的钱还不上,经常是从别人家再借来,然后还到这家。” 孩子的手术做了,而98年时由于抱孩子绊倒在地上,老太太腰部扭伤一直没有治疗,导致终身驼背,每天她佝偻着身子给孩子们做饭、洗尿布,17年间她几乎没出过门。 老太太说:“腰直不起来,只能弓着,吃过的饭会吐出来。” 陈龙是老人收养的一个男孩,他患有脑瘫,大小便失禁,从他刚出生到现在的8年时间里,他天天坐在旁边看着自己的奶奶为他洗尿布。 陈龙说:“从早上一直到晚不停的洗,连一口水都不能喝。” 陈尚义说虽然他们身边没儿没女,但非常喜欢孩子,一开始捡孩子就是出于一种爱,但随着孩子越收越多,他们却感觉这种朴素的爱也变得越来越沉重。尤其当他们最困难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 陈尚义说:“现在人心不好,送出去的两个娃人家对他们不好,打他们,还卖钱。” 收养的人家对孩子不好的消息传来,老两口不知所措。两个孩子的经历也让老人打断了把孩子送给别人收养的念头,但老俩口每天一早醒来,旁边就是哇哇大哭等着吃奶的孩子,现实的困难让两位拣垃圾为生的老人也勉为其难。 陈尚义先后收养的42个孩子,几乎个个都是生下就病魔缠身,到目前为止,共有13个孩子先后夭折,21个被别人领走。现在两位老人身边,还剩下8个2岁半到12岁的残疾孤儿。但毕竟两位老人自己已是风烛残年,抚养这么多孩子,他们自己也有吃不消的时候。万般无奈之下,他们想到了民政部门,希望从那里等得到一些帮助。 记者问:“您知道这些孩子应该由当地民政局收容吗?” 陈尚义说:“我知道。但他们说没有支出的钱,麻烦得很。” 定西市位于我国甘肃境内,当地收入长期以来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在定西市,目前还没有一所孤儿院或是福利院,如果当地的民政局接收到孤残儿童,会把他转交到陈尚义老人家里进行寄养,也就是说,在这个没有孤儿院或福利院的城市里,陈尚义老人的家就成了一个不挂牌的福利院。 民政局救助站站长说:“当时我们跟他讲,有拾来的娃娃送到你这里,你可不可以帮我们代养,他说可以。” 陈尚义说:“我会收,他们都太可怜。” 政府没有相应的机构,当地民政局每月付给孩子74.5块钱的生活费,将一个个孤残儿童送进了老人家里 站长说:“救助站一共送去了24个。” 据《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公布,全国现有专门儿童福利机构192个,而在甘肃这个偏远省份,全省只有兰州有一个儿童福利院,一个省只有一个儿童福利院,显然是不够的。而这就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民政部门的力不从心,使陈尚义这样善良的老人承担了他们本不该承担的责任。不过幸运的是,陈尚义老人的善举和困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陈尚义:“现在的条件比88年时的情况好上一百倍,现在不单是定西、全国、全世界都知道我收养孩子的事,总是有人从各处汇钱来。” 每次报道后,都会有汇款寄到老人家里,而对善款的来源,老人并没有记录,只记得最近一次新华社的报道后,记者在上个月给他寄来了三千七百八十元。 有了捐款,老人现在吃饭穿衣是不愁了,而且有慈善人士主动担负了孩子的医疗费用,而在记者采访时,却不免为老人现在的家庭状况担忧,老人家里三个孩子得了麻疹,孩子们的衣服在记者采访的一周时间里都没有换过,老大爷每天吃不下饭,要去医院吊盐水,老太太自己的腰病很重,每天除了给孩子们做饭,还要洗孩子们的尿布,并且上学的几个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成绩都不好。这些善款够不够,老人能不能用好这些善款,都让我们心存疑虑。 我们对陈尚义夫妇不可能提出更多的要求。两位八旬老人靠拣垃圾,把这么多孩子养活养大,这已经是个奇迹。然而,就在这个奇迹的背后,陈尚义还面临一个无法回避的矛盾。我国现行的《家庭寄养暂行办法》明文规定,安置在每个寄养家庭的被寄养儿童不能超过三名,并且孤残儿童寄养的家庭需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家庭成员人均收入水平在当地人均收入中处于中等水平以上,主要照料人的年龄要在三十至六十五岁之间,身体健康,具有照料儿童的能力、经验,具有初中(或相当于)以上文化程度。 在陈尚义看来,法律并不是最重要的,把他和孩子紧紧连在一起的是割舍不断的感情。和孩子们生活了多年的陈尚义老两口,不愿意和孩子们分开,孩子们和老人感情很好,而在和孩子们相处得日日夜夜,陈尚义老人对孩子们的未来有着自己的打算。 陈尚义:“我领着、拉着他们,等他们长大了,有工作,有饭吃,我死了心里也就安慰了。” 老人出于他的善良,收养了40多位孤残儿童。实际上,像陈尚义老人这样的故事我们还听说过很多。但是要解决这样一个社会问题,仅仅依靠普通百姓的善良是无法承担的。我们的社会和政府都应该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当我们承担起这样的责任的时候,我们才能无愧的面对像陈尚义这样善良的老人。 主编:张凯华 记者:沈竹 摄像:白羽 编辑:向华 CCTV-2《经济半小时》首播时间:21:30重播时间:(次日)00:30、12:30 相关专题:央视《经济半小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