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少年阿星杀人事件专题 > 正文

富人的安全感与杀人凶手阿星的“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4日05:21 中国青年报

  这几天,一名叫“阿星”的打工青年充满曲折的悲剧性人生经历,引发人们太多思考。这名因坚拒加入“砍手党”、特别有意识远离犯罪而成为新闻人物的青年,7月6日刚刚接受了《中国青年报》的采访,两天后却杀死了辞退他工厂的主管。“我似乎总也逃不出那张网”———“阿星”如是感慨。

  带着“阿星”的故事,阅读7月12日《国际先驱导报》上一则“富人安全感告急”的
报道,突然有一种特别异样的感觉。据报道,中国的富人越来越感到不安全,有一位企业家的父亲,竟然屡遭绑架!因而,富人们开始给自己构筑一个又一个“安全堡垒”,一些针对富人遭绑架勒索的险种也应运而生。看来,罩在“网”中的不仅有“阿星”,还有富人。

  “每个人都不是孤岛,都是大陆的一部分……所以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阿星”那句沮丧至极的“似乎总也逃不出那张网”,固然只是个人哀叹,但于更多的人,又何尝不是警告?是啊,只要在这个社会中生活,谁能真正逃离呢?无论他是谁,又怎么可能只过一种有权利无义务、有享乐无忧愁、有得到无付出的生活?而反过来理解亦如是:在平等、民主等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又怎么可以对某些人群长期剥夺,让他们只是辛劳,而无多少追求幸福的机会?

  毋庸讳言,在当前的经济结构中,就存在着这样一个特殊人群———民工。以“阿星”为例:他打工时,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除春节外,全年只能休息一两天,即使这样,月工资也只有三百多元。“阿星”感慨:“我觉得城里人就是那个高楼,高到天上去了,我们在下面仰望,看得帽子都掉下来了,都看不到人家。”这不只是“阿星”一个人的感受。当前在很多地方,民工工作的高强度、低工资(还要把被拖欠暂且搁在一边)、低生活条件,已经屡遭诟病,可好转的迹象却总是不明显。这源自一种制度性的歧视:很多地方,竟是将“廉价劳动力”当作竞争筹码的。试想,如此情况下,又有谁肯主动提高民工的待遇?

  当然,社会阶层之间有分殊总是难免的。总会有一部分人———多半还是一大部分人,要在社会的底层辛劳。在社会生产力不是足够发达,社会财富不是足够丰富的情况下,来自底层的抱怨乃至诅咒,总是难免的。但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应该努力用倾斜性的政策消除这种抱怨和诅咒。如果暂时力量有所不及,也应该极力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从而让失败者的抱怨更多指向个人的能力,指向那渺不可测的偶然命运。现实却并非如此。户籍、就业等制度种种人为的壁垒,使进城务工的民工不仅未能受到倾斜照顾,而且受到更大的剥夺。民工们要到城市谋生,而且还要受城市剥夺,这是一种必然的宿命吗?显然不应该。他们也应该有足够的权利和机会追求更好的生活。可现实是,这种理应与生俱来的、通过正当途径追求幸福的权利和机会,却已经大为缩水———因为不均衡的教育,因为不公允的分配,因为城里人所制定的游戏规则中那顽固的歧视……

  如果某个人群的生活状况并非由其智力、体力所决定,而只是因为“他人”的因素,甚至是因为歧视,那么这个人群产生“以他人为地狱”的敌意就在所难免。此时,一些人开始铤而走险,用暴力手段谋生,似乎总会成为一种必然。当然,无论是怎样的原因所造成,用暴力手段谋生都是一种严重的违法犯罪,都必须受到法律严惩。

  据悉,在整个珠三角,目前已经形成外来务工人员“一类人靠苦力吃饭、一类人靠暴力吃饭”,还有一部分人“傍老”生存的局面(7月11日《中国青年报》)。看到这样的描述,不免一阵悚然———“靠暴力吃饭”竟然成为一类人的生存方式?而且“一类人靠苦力吃饭、一类人靠暴力吃饭”,还很容易让人想到这样一个潜在的对应逻辑:如果社会不能为“苦力”提供最后的保障,那么对他们而言,当苦不堪受时,最后的“保障”或许就只有“暴力”。

  作者:郭之纯

  相关专题:少年阿星杀人事件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