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妹患绝症后捐角膜续:平凡的人生轨迹(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2日17:39 郑州晚报 | |||||||||
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郑州晚报记者 宋振科/摄 晓霞前几天念叨着想吃家里的红薯干,我晒了一些,没想到还没晒干这孩子就走了。”提起晓霞,单晓霞的父亲单芳民早已泣不成声,不停抹着脸上的泪水。 郑州晚报记者 宋振科/摄 核心提示:“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昨日,《河北日报》“我省各界人士送别感动河北的河南打工妹”一文导语的第一句话对单晓霞给予了如此评价。在石家庄市,单晓霞由于普通而伟大。然而,感动河北的单晓霞却来自河南郸城县一个贫寒的农家。是什么让这位女子如此坚强,是什么让这位没有读完小学的女子作出如此坚毅的决定,是什么让这位女子打破世俗传统、勇敢地捐出自己的眼角膜?带着疑问,《郑州晚报》独家责任记者来到单晓霞的老家。
“晓霞前几天还念叨着想吃家里的红薯干” 10月31日,金秋十月的最后一天,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宜路镇一个贫穷的农家笼罩着一种悲痛。 “晓霞前几天念叨着想吃家里的红薯干,我晒了一些,没想到还没晒干这孩子就走了。”提起晓霞,单晓霞的父亲单芳民早已泣不成声,不停抹着脸上的泪水。 三间破房正中摆放着当年为晓霞结婚打造的方桌、茶几,方桌红漆已退,茶几早已陈旧;院子里一张芦苇编制的席子上晾晒着新鲜的红薯片,如今薯片透着黄色,已经半干,没想到的是,晓霞再也吃不上了。 单家有4个孩子,单晓霞是家中的老大。得知晓霞病危的消息后,晓霞的母亲立即起身前往河北,可惜刚切开的红薯还没有干透,她没有给女儿带上。而单晓霞最小的弟弟单刘伟则是在姐姐去世后从广州直接赶到石家庄的。“他挂念我,怕我想不开,想先回来看看我,后来又想再见他姐一面,没来家就直接到石家庄去了。”单芳民低着头、抹着眼泪,断断续续地说。 由于身体不好,单芳民自己没有到石家庄去,想起可怜而又坚强的女儿,他默默拿出家人的相册,从中翻出晓霞以前的照片。但由于晓霞出去打工多年,又回来不多,家里的照片都是多年以前的了。“都好几年了,也没有她的一张单照。”单芳民带着些许的遗憾。 单晓霞72岁的老奶奶坐在家门口,看着照片不停地抹着眼睛,嘴里不停地念着晓霞的名字。晓霞的二叔单芳龙抹着眼睛,断断续续给记者讲着晓霞过去的事情。 “这孩子从小讲话就很有理,听起来像个大人” 由于家中贫困,而且孩子又多,幼年时单晓霞经常看见母亲苦着脸向别人借粮食吃。 而当年的农村重男轻女尤为严重,农村家庭都想要个男孩,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的到来更增加了单晓霞的负担。 “那时家里条件不好,这孩子一直带着弟妹们,一直到10岁才上一年级,但她很听话,也很照顾弟妹们,从小就懂事。”单芳龙向本报记者讲述晓霞小时候的事情。 “虽然上学晚,但与其他差不多大的孩子比,这孩子讲话很有道理,听起来像个大人一样。”单家的邻居告诉我们,晓霞爱说爱笑,说话声音比较高,有什么事情一般都不放在心上,在学校受委屈了回家从来也不说,“非常坚强”。 尽管上了学,尽管聪明懂事的晓霞成绩不错,但贫寒的单家还是没能力供晓霞继续读书,小学四年级时晓霞不得不离开了学校。离开学校,晓霞也从未有过怨言,在家停了两年后,16岁的单晓霞独自出门打工,开始补贴家用。 “那时家里太穷,晓霞出门时,还是借了200元钱,她就一个人只带着这么点钱到石家庄去了。”想起女儿的懂事和受过的苦,晓霞的父亲单芳民一讲话就泣不成声,“我心酸得很。” “这孩子说,残疾人也是人,她就要和董建林在一起” 来到石家庄后,坚强的晓霞卖过蔬菜、做过凉皮生意,并遇到老乡董建林,董建林也来自郸城县,同样因家境贫困外出打工,憨厚老实的建林赢得了晓霞的心。 晓霞于是将准备和董建林结婚的消息告诉远在家里的父母,没想到最初却遇到阻力。 “建林这孩子我们都认识,人很老实,但生病落下残疾让他不能干重活,所以开始我们家里都不是太满意。”晓霞的二叔单芳龙向记者回忆当时的事情。 坚强的晓霞却并未放弃,她告诉父母她会一直跟建林在一起,只要幸福就行。 “这孩子说,残疾人也是人,她就要和董建林在一起,只要两个人相亲相爱就行了,我们也知道这孩子的性格,后来也就没再反对。”单芳民告诉记者,家里还专门为女儿置办了陪嫁的家具,但他们在石家庄结的婚,双方父母到石家庄吃了顿饭,所以东西都未用上。 而如今,看着这些已退色、破旧的家具,单芳民总抑制不住眼中的泪水。 婚后的生活是甜蜜的,但不幸却降临了:1998年,董建林由于过度劳累患上强直性脊椎炎,不能再干体力活,晓霞负担更重;2002年,晓霞又被确诊为乳腺癌,幸福的生活蒙上了灰色。 在如此困境中,正是丈夫董建林的支持让晓霞更坚强:我的病还能治好呢。 “这孩子老打电话安慰我说,爸你放心,有建林在,我们一起努力这病能治好,你们不用太担心。我就对她说,闺女呀,你这样说你爸我心酸呀。”提起晓霞,单芳民就想起女儿是多么的懂事。 老家知道晓霞捐眼角膜的只有亲戚 2002年,患病后的晓霞回到老家看望父母,首次向父母提出自己以后想捐出自己的眼角膜。 “这孩子说要捐眼角膜,我们一听就都反对,按照农村的习俗,人死后身体讲究完整,怎么可能让别人拿去一部分呢?”单芳龙告诉记者,家人最初听到晓霞的想法时很震惊,但在晓霞的开导下他们后来也想通了,晓霞说眼角膜应该给更需要它们的人,让更多人重见光明。 2004年9月12日,晓霞成为河北省眼角膜捐献志愿者,当年的10月18日晓霞又成为河北省首位志愿劝捐员,“晓霞热线”同时开通。而决定捐献眼角膜的她又开始联系医院,并于今年9月份找到了邢台眼科医院。 “晓霞和邢台眼科医院签协议时一个医生问她,晓霞你捐眼角膜要多少钱?晓霞说我一分不要,这让那位医生很感动。现在晓霞走了,眼角膜捐给了一个大学生和一个中学生,虽然她这么年轻就走了,但我觉得她很伟大,我们都为她自豪。”单芳龙告诉记者。 虽然女儿在河北已成了公众人物,但在宜路镇,知道晓霞事迹的人很少。“去年河北选了10个先进人物,晓霞被选上了,但现在镇上知道晓霞捐献眼角膜的只有几个亲戚,都挺支持晓霞。别的人问问病情,我们从不说眼角膜的事情。”虽然给女儿治病已一贫如洗,并卖掉了今年刚刚收获的玉米,但单家人十分低调。 晓霞最大的遗憾,就是没去过北京 单家的一位邻居告诉记者,晓霞的父亲有气管炎,不能干重活,但为给女儿治病,他还是跟年轻人一样做泥瓦匠,“一天只能挣十多元钱”。 “拖累最多的还是晓霞的小妹妹单明霞,自从晓霞生病后,明霞几年挣的钱全花在她姐身上了,还经常请假照顾晓霞。”虽然家中贫困,但单芳民觉得最对不住的还是三女儿。 让单家感动的是,在晓霞生病期间,有无数好心人提供了无私的帮助。“河北很多人捐款,还有好心医生要免费为建林治病,我们十分感谢这些人。”单芳龙说,而作为单芳民惟一的兄弟,他也帮哥哥出了不少力。 更让单家高兴的是,晓霞的两个孩子十分聪明懂事。“晓霞的小女儿作文写得非常好,她班主任帮她存了几千元钱,说你家再困难这钱也不能用,让她留着以后上学用。”提起两个外孙女,单芳民稍感欣慰。 而一件事情让单芳民觉得遗憾,也成了女儿最大的遗憾,那就是晓霞没去过北京。“5个月前北京一家媒体采访过晓霞后说,你跟我们到北京转转吧,5个小时就到了,带你去看看长城、故宫。晓霞很高兴,但后来病情加重,一直没有去成,谁想到竟成了一辈子的遗憾。” 虽沉浸在悲痛之中,但单芳民为自己女儿的举动感到骄傲,他缓缓地告诉记者:“亲戚们都把有我女儿报道的河北报纸拿去看了,晓霞虽然走了,但她的眼角膜却让其他人看到光明,亲戚们都觉得她很伟大。” (郑州晚报记者 宋振科 文/图 自河南省郸城县报道 ) 相关专题:郑州晚报《独家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