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毫米》看虐猫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9日00:02 红网 | |||||||||
影片《8毫米》讲的是尼古拉斯·凯奇扮演的私家侦探汤姆·威尔斯从一个8毫米胶片里发现惊天大案的故事。胶片里的女孩被面具杀手虐杀,场面极端血腥残暴。这个“故事”性的8MM胶片电影并非采用什么特技拍摄手法,而是赤裸裸的“记录片”。《8毫米》让人称道的地方在于,威尔斯并没有局限在搞清楚面具后的那张脸究竟是谁,而是深入的挖掘了这个有如此血腥、变态嗜好的,隐藏在背后的观看群体。
猫咪虐杀案是继“馒头血案”之后的又一个网络大热点,网民从动物福利角度出发的愤慨谴责,笔者完全能够理解。笔者在最初看到这些图片的时候心情非常糟糕,人和动物并没有天然的高低贵贱可讲,人之所以“高等”,可能主要原因就是在自然竞争中,既没爪子也没利齿的猴子被迫学会了思考并且能使用工具,仅此而已。但是,很快,同情心被好奇心所超越,细想之下不禁疑窦丛生。 疑点之一:媒体和大众为什么纠着虐猫的“面具杀手”不放,反倒禁止事情向可能更有价值的方向发展?虐猫者可恨,在这一点是没什么可置疑的。但是,是否就真的到了该杀该剐的地步,这可真是个严肃的问题。严格意义上讲,虐杀小动物在中国的法律上并没有相关的处罚法条可依据。换句话说,咱们可以吐口水,戳脊梁骨,但是却不能让其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可以参照一下《8毫米》的情节,彻头彻尾的做个有良知和勇气的威尔斯探员。猫咪虐杀案真正应该关注的其实并不是前台表演的演职人员和摄影摄相的工作人员,而是那个授意收买这些变态图片的公司,进而再挖掘一下该公司的销售渠道。让大家都看一看,究竟是什么样的目标群体在阴暗的角落里靠窥视这些变态的图片意淫。 疑点之二:作为可行使“第四权力”的媒体,他们究竟在公众之中制造一种怎样的舆论氛围。所谓媒体,往高尚了说应该是“公器”,最起码应该能代表民众的呼声。新闻要把民意向开阔的视角和深入挖掘问题的症结所在方向引导,绝对不能象现在这样变成谄媚世俗的快餐厨子。一些非理性的网民说要把猫咪虐杀案的表演者凌迟了,那么媒体就玩命的要把“演职人员”从幕后给推搡出来供人“淋小便”、“泡猪笼”。如果靠这种方式来满足观众需求的话,媒体已经不是公器或者第四权力行使者,而彻底堕落成掮客。道德作为一种价值标准的体现,其本身并没有实际的刚性标准。在这里,媒体把无形的道德武器变成了实在的杀人工具:报纸变成了绞首架,电视台变成了电椅,网站变成了氰化物。虐猫者与媒体,你说哪个更无耻? 《8毫米》揭示了人性上一些丑恶、黑暗的角落,这里面隐藏着变态和嗜血的动物本性。好在尼古拉斯·凯奇在揭开杀手的面具后又进了一步,看清了谁是整个案件的元凶。否则,面具一揭开就收尾,那就是一个没什么可圈点的色情、暴力电影,只不过用一种伪研究者的姿态而已。我们的媒体是不是温习一下电影,借鉴一下业余侦探的专业精神,莫把浅表当作关键,也让全国人民看看,谁才是那个(或那些)貌似儒雅的变态绅士。如果说嗜血欲是人多共有的,那么谈谈这种思想的心理机制也好吧。 稿源:红网 作者:张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