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法律与生活专题 > 正文

父亲误食保健品丧命 儿子卧底六年揭开黑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1日13:40 《法律与生活》杂志

  本刊记者/李云虹

  6年前由于误食保健品,王韬(化名)的父亲悄然离世。为了揭开保健品营销的黑幕,王韬忍着丧父的悲痛,毅然辞去工作,加入到保健品营销的行业中。

  联系王韬本人采访,着实让记者费了不少周折。2006年3月27日,当记者拨通王韬的电
话时,他却身在吉林。

  2006年3月29日,在北京公主坟城乡贸易中心门口,本刊记者终于见到了王韬。他当天早晨刚刚赶回北京,尽管经过一上午的休整,但从他疲惫的面容中,不难看出路途的风尘与辛苦。

  在未曾谋面的几次短信交流中,每每王韬发给记者的短信最后几个字都是“注意保密”。未曾谋面,记者却感受着一份紧张与神秘。

  临近中午时分,当身着灰色衬衫、深蓝色西服外套的王韬出现在记者面前时,四十岁上下的他先打量了记者一番,然后提出查验记者的证件。当确认了记者的身份后,他对记者表示:“为了安全起见,请不要介意。”

  在位于

六里桥北里的法律出版社四楼会议室,王韬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父亲的去世

  出生于山东的王韬,在父亲去世前,人生可谓一帆风顺。他有着令人羡慕的工作,妻子温柔贤淑,孩子乖巧懂事,他们的生活富足而幸福。

  1997年,在老家农村生活的父亲被医生诊断为脑梗塞后遗症。那时,“我和妻子在城里住,并未和父亲一同生活”。

  当时,“父亲的病情并不严重”,医生提醒他们,要让病人坚持按时吃药。

  一次偶然在路边聊天时,王韬的父亲得知,有一种由河南郑州某厂出品的药能够治疗他的病。告知他的那人还以身说法地表示,“这个药管用,我当时就是吃这个药好的”。

  王韬的父亲信以为真,经过多方打听,在当地某大药房购得了此药。当时一盒药也不贵,60多块钱。但“吃一盒不管用,至少要连续吃7个疗程,一个疗程半个月,一盒药能吃3天。”

  “当时,电视台也连续不断地播放该产品的广告,现身说法地请来不少号称吃过该药的人,以此来证明其药效。”王韬谈到这个话题,显得有点激动。

  王韬的父亲从第一天同该药“接触”后,就开始了漫长的吃药、买药过程。

  起初吃该药的时候,王韬的父亲感觉不错,这就更加坚定了他对此药的信任。自此,王韬的父亲便停了医院开给他的药品,一门心思地专吃该药。

  1999年,王韬的父亲病情突然恶化,脑梗塞二度复发非常棘手。王韬听闻父亲病重的消息后,立即由县城赶往家中,短短路程,父亲就不行了。

  当王韬将父亲的情况告知主治医生时,这名对该保健品也有所耳闻的大夫说:“坏就坏在了保健品上!”王韬说到这里十分愤怒,不经意间提高了说话的嗓门。

  才60多岁的父亲最终还是没能睁开眼睛,带着无限的遗憾与眷恋离开了这个世界。

  父亲去世后,通过各种渠道,王韬得知,我国法律规定,“保健品只是起到保健的作用,不能治病”。经过一番调查,他还了解到,父亲所购买的药连正规的药厂名称都没有。可在电视上,该药品的宣传广告却一天也没有停息。

  当时,他还专门找到了在广告中证明其药效的老人,专程登门拜访。可就在要离开时,却从这位老人的街坊邻居处得知,原来这位老人根本就没有得过脑梗塞,“根本就是一个‘托儿’呀”。

  得知老人是个“托儿”以后,王韬又一次登门,这次老人向他道出了实情。原来老人根本就没有得过脑梗塞,当时药厂给了她20元钱,要他们那么说。

  “你知道一个广告将会误导多人无辜的人吗?”王韬反问这名老人。

  就在父亲去世后十多天时,王韬忍着丧父的悲痛,毅然做出了一个决定:请假去北京等大城市,调查保健品的内幕。“看看到底保健品是怎么一回事,我一定要弄明白”。

  辞职北上

  王韬不顾家人的反对,辞别家乡,踏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

  2000年3月份,在北京西四环的一个开饭店的朋友那里,王韬偶然跟一位从事保健品销售的人认识了。当时这个人正在竭力给王韬推荐某保健品:“这位哥们起先跟我说,你可以先吃一个星期看看有没有疗效,有疗效你再买。”当王韬真正下定决心想要买的时候,这位推销员又说:“我建议你一步到位,买三盒能送一盒。”价格算下来,一共六千多元。

  “当时我觉得挺贵的,就买了1997元的药品。”王韬回忆当年吃药的情形时说:“当时,我吃过该药以后,头开始发晕,也没有任何效果。”

  随即,王韬就拨通了这名小伙子的电话,但没有联系上他。当王韬试图拨打药厂的电话时,却被告知,没有这个电话号码。王韬知道,自己受骗了。

  在药店,王韬偶然看到了自己所购买的保健品,可在药店其销售的价格却比他所购买的低好几倍。

  王韬意识到,这里面肯定有猫腻。

  此后,王韬回到老家,正式决定辞去工作,专心来做调查。当时,王韬的这一决定遭到了家人的一致反对,王韬的母亲声泪俱下地劝他:“你调查清楚了这些有什么用处吗?你爸爸已经去世了。再说,你放弃好好的工作不做,将来可怎么办啊?”

  “我就是想要将其中的内幕调查清楚,为了不让更多的老年人跟我父亲那样丧命。我执意如此,作为家中的长子,我说话还是有分量的。”

  2000年4月,王韬正式加入到了保健品营销的行业内。通过别人介绍,王韬得以加入到该行业内。“一般不经人介绍是进入不了该行业的内部的。”王韬对本刊记者说。

  王韬正式打入保健品行业的第一个东家是专门销售灵芝孢子粉的,据王韬介绍:“这家公司所生产的保健品,根本就没有批号。但这并不能阻挡其进入到普通消费者的手中。”

  “我最初踏入这一行业的时候,也很茫然。”王韬对记者说,“当时公司的一位40来岁的刘姐来带我,可以说是刘姐领着我进入了这个行业的。”

  当时,王韬所卖的灵芝孢子粉分为20g、50g和100g等不同规格。一包50g的灵芝孢子粉就卖到35元钱。

  刘姐首先向王韬灌输了一套说明书上的内容,“灵芝孢子粉能提高人体免疫力”,但刘姐却反复强调,灵芝孢子粉能够治病。然后将这一产品的销售对象锁定在了40岁以上的人群。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时间,王韬就跟着刘姐跑社区。“2000年时,跑社区还是比较容易的,大家还是很欢迎的。”

  第一次进入社区的时候,令王韬印象深刻的是社区内的人同刘姐的那份熟悉与亲切。当王韬问及社区内的老大爷们该产品如何时,“大家都异口同声地回答说,好啊!”

  行业内有条规矩,对于从事所销售的保健品,营销人员是可以免费吃的。在一次冲泡灵芝孢子粉时,王韬发现,灵芝孢子粉如同油一般在杯子内扩散。“如果是纯天然的食品,为何会有类似于油的物质呢?”

  发现这一情况后,王韬就告诉了刘姐。不久,公司的总经理就找到了王韬,婉转地告诉他,“你不适合这份工作”。“我干了两个多月,只拿到了第一个月的工资900元钱。”他说。

  如此暴利

  离开第一家公司后,王韬又来到另外一家公司,这家公司所销售的保健品是有批号的。

  尽管这家公司销售的保健品符合国家规定,但王韬却发现,公司内所有的保健品营销业务员在面对终端消费者推销产品时,千篇一律地都会说:“这个东西治病,效果显著,很多人都吃过,并且康复了。”

  给王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营销人员不会说产品到底是保健品还是药品,初次面对陌生的消费者时,他们首先强调的是该产品会起到何种调节作用。经营销人员察言观色一番后,发觉消费者不具备相关知识时,他们就会反复强调该产品能够根治何种疾病。以此为饵,推销保健品。

  对于保健品的营销策略的感触并非是王韬的最大收获。

  “第二份工作使得我真正意识到了保健品的暴利。”王韬说,“我曾推销过一种保健品,如同先锋四号那般大小的小药片,100片一瓶的产品其成本不足一块钱,但在市场上的销售价格为140元左右,最高时,卖到了480元钱。这款产品还没有批文,但是销售却非常好。”

  为何会出现如此的景况,王韬认为,“这得益于保健品营销的先进的销售模式”。保健品的营销人员几乎个个都是老年人问题专家。

  许多营销人员刚来时都对保健品夸张的疗效有怀疑,经过不断的洗脑,最后他们就完全相信了自己从事的“事业”,从而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中。大多数业务员既是销售者又是消费者,“卖产品给亲人,认客户干爸、干妈、干爷爷的现象很常见”。

  曾担任过人事工作的王韬对记者说,保健品行业提供给业务员的待遇有三条:“一是不错的薪水,二是良好的上升空间,三是家庭般温暖的工作环境。”

  对于营销人员的收入,王韬也毫无避讳,他告诉记者:“在保健品行业内,如果跳槽次数多,懂得医学,那么这样的人比较受公司的青睐,相对地收入也会比较高。”

  对于新人而言,公司会设定一个保底任务。对于价格相对中等的保健品公司而言,一般的保底任务为两万元钱,完成保底任务会拿到保底工资1500元钱。超过两万元的,按照比例提成。在保健品行业内,最低的提成比例为4%,最高的提成比例能达到20%。

  危险与责骂

  6年的时间里,王韬辗转于全国13家公司,最长的呆了半年,最短的只有三天。

  在“卧底”期间,王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劝说消费者不要购买保健品。为了不让行业内的人知道,他通过电话等隐蔽的方式提醒消费者,避免上当。

  每当公司要召开产品推荐会,他就尽量在最短时间内拿到出席会议的消费者名单,然后万分小心地给消费者一一打去电话,提醒他们不要上当。

  有一次,当王韬将电话打通后,接听电话的老太太十分信赖该产品,一听王韬这话,当即就火了,表示要给王韬所在的公司打电话。王韬挂断电话后,吓得连公司都没敢回,选择了立即消失。

  在保健品行业“卧底”期间,风险无处不在。当王韬善意的提醒换来责骂时,“心里委屈极了”,说到这里,王韬的眼睛不禁湿润了。

  但这些并未能阻碍他探求真相的步伐,因为2004年一位老人的去世再次震撼了他的心。

  2004年的春天,王韬所在的公司接待了这样的一位消费者。“当时,作为保健品销售,我们主打的人群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并且选取的对象为城里人。”

  60来岁的王大妈住在农村,当时身患糖尿病的她去县城的某家医院看病,碰到了公司内的一名营销人员。在营销人员的热情推销下,王大妈和老伴决定购买该保健品。当时家境不富裕的老两口,是回家卖掉仅有的一头牛凑的钱。听营销人员说,当时老两口凑来的钱还不够,差20多元。

  听到这些,王韬的心被触动了,这些钱可是老两口全部的积蓄呀!

  “如果当时我知道的话,我一定会告诉老两口,不让他们买。但发生这件事的时候,我出差在外。”王韬至今为此懊恼。

  6年间的悲苦与辛酸,被王韬一一记录了下来,他告诉记者:“我会将这几年的点点滴滴汇集成一本书,通过我的笔揭露出保健品行业的各种骗局,让更多像我父亲、像王大妈这样的人不再受骗!”

  4个多小时的采访结束时,王韬告诉本刊记者,他会将这本书作为礼物送给他去世的父亲,“为了给父亲一份安慰”,同时他还想通过记者的采访向广大老年人转达一句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2006年4月下半月刊)

    揭密保健品“营销策略”

  相关专题:法律与生活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