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自行车的第二个春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7日15:05 新民周刊
自行车的第二个春天

BMW公司最新研制的概念自行车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自行车的第二个春天

李富玉在今年环泰国国际自行车公路赛上穿上了代表最高荣誉的黄色领骑衫


自行车的第二个春天

上海自行车队的队员们,右一为徐刚


  在原油涨到每桶70美元的今天,自行车重新焕发出魅力。自行车已不仅仅是交通工具,还是健身工具,甚至是一件艺术品,在这方面中国的自行车产业大大地落伍了,但它们正在迎头赶上。

  撰稿/陆世纶(记者)

  有人说,今年春天属于自行车。

  上个月在上海举办的第十六届中国国际自行车展,无论从展览面积、参展厂商、还是从参观人数来说,都达到历史之最,其受欢迎程度一点不亚于汽车展。像意大利的BIANCHI、DE ROSA、美国的TREK、SPECIALIZED、MONGOOSE、日本的SHIMANO、中国台湾的捷安特这样的世界级自行车企业悉数到场,出足了风头。

  与此同时,场外的空气中也弥漫着自行车热卷起的尘土——首届环崇明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自行车好手,他们并非只是为了总共区区5万美元的奖金而战。崇明县的领导说,这只是一个起点,接下来每年都将举办这个赛事,其志在成为环青海湖公路自行车赛之后中国第二个世界级的自行车赛事。尽管环青海湖公路自行车赛的奖金高达30万美元,但对上海来说,钱显然不是问题,关键是要请到像阿姆斯特朗这样的明星运动员前来参加。

  曾经陪美国总统布什在北京骑车的中国运动员李富玉,在这场比赛中获得了大中华区个人总成绩第一名的好成绩。这位28岁的山东小伙子被认为是中国目前最好的自行车手之一。他是中国第一个自行车职业俱乐部——马可波罗旗下的选手。他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他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出现在

环法的赛道上。在这个圈子里谁会不这么想呢?

  现在有个人似乎比李富玉更“靠谱”,他就是上海车队的徐刚。下个月他将奔赴意大利参加LAPME俱乐部的试训,这可是中国自行车手第一次有机会加入世界顶级俱乐部的试训。在上海土生土长、今年只有22岁的徐刚比李富玉更年轻,所以中国自行车运动在不久的将来也出现一个“姚明”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

  徐刚轻松夺得在五一黄金周期间举办的首届环沪港国际自行车大赛的大中华区总成绩第一。这个赛事由上海市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联合主办。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地方政府将举办自行车赛当作向世界推介本地旅游资源或体现环保决心的手段。

  的确没有哪一项运动比自行车赛事投入更少,同时赛场更大,参与更广泛、更人性化,也更能吸引国际目光。不管是国际还是国内,专业还是业余赛事,你都能在赛场上发现很多“老外”的身影。虽然13亿中国人每年都要将3000万辆新自行车骑回家,但自行车作为一种运动在这里远没有在欧美国家那么普及,也没有那么受欢迎。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开始慢慢冷落这种似乎已古老的交通工具。汽车、地铁和越来越舒适的公交系统正在取代自行车昔日的地位,作为“马路王者”的自行车风光不再,甚至成了低收入者的标志。

  但现在似乎有一种“王者归来”的迹象——自行车是极少数能从能源危机中获益的事物之一。如今欧洲许多国家已采取措施鼓励人们多使用自行车。德国政府现在每年财政拨款1亿欧元新建和维修自行车道。意大利和荷兰则采取对骑车一族经济补贴的办法推广使用自行车。法国政府在几年前就明确提出,要让全体国民都来骑自行车,希拉克总统说,他期待看到巴黎街头出现千万辆自行车涌动的盛况。也许在中国这样的日子也在临近,当你骑着一辆自行车上下班,你会被看成是一个喜好运动和旅游的“雅皮士”,一个关注环保、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

  曾几何时,中国每个城市的大街小巷都淹没在自行车的海洋里。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是当年体现身价的“三大件”。青年导演王小帅拍的《十七岁的单车》,叙说的就是关于那个年代的动人故事。在电影里,自行车是青春美好而残酷的象征——这是如今正在和衰老、微利甚至巨额亏损顽强抗争的中国自行车企业最怀念的一段岁月。那时它们是人人羡慕的摇钱树,庞大的内需使它们缺乏考虑产品质量、外形设计、技术创新、品牌建设这类问题的动力。在今天,中国仍然有超过500家大大小小的自行车企业,每年生产7000万辆自行车和800万辆电动自行车,占到全球自行车产量的80%。

  然而这些数字并不值得欢欣鼓舞。随着内需的急剧萎缩,许多自行车企业面临倒闭的险境。为数不多的自行车上市企业创下了中国上市公司一连串耻辱的纪录:去年申请破产的深圳中华自行车股份公司,以38亿元的债务成为上市公司中欠债最多的公司,生产“永久”牌的上海永久自行车股份公司在上个世纪末成为中国第一家职工上街讨要工资的上市公司,永久股份董事长顾觉新对本刊记者说,当年他们连职工丧葬费都付不出。“这是一个奇怪的行业——几乎没有赢家。”2000年,永久股份被以生产保龄球设备致富的民营企业——中路集团整体收购,由此获得了新生。

  如今中国最大的自行车生产基地已移往天津,因为那里的劳动力成本更低,更适合低毛利企业生存。天津自行车行业协会秘书长龚孝燕坦承,中国至今没有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品牌,我们一直在幕后做OEM。一辆在美国售价600美元的自行车,国内企业OEM生产只能从中获取50元人民币的加工费。

  顾觉新告诉记者,虽然中国目前自行车出口量高居世界第一,但主要是向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出口低端自行车,而且还一直饱受“反倾销”的困扰。以“永久”为例,永久牌自行车在国际市场上的平均售价是40美元,而台湾捷安特的平均售价是200美元,一辆“出生”于意大利、德国或美国名门的自行车,在国内市场的售价都在3万元人民币以上。

  顾觉新今年51岁,这个年纪在IT领域可能已是“垂暮之年”,但在自行车这个已有200年历史的行业里他仍是个新兵。他正在做一些中国老一辈的自行车人想都没想过的事情。顾觉新特意选在“永久”在南汇新落成的、可能是中国目前最大也是最现代化的自行车生产基地接受记者采访,表明他更希望向人们展现这个已经66岁的老企业的未来。扩建后的“永久”将拥有年产400万辆的产能,而且还要在新厂区的边上盖一个7000平方米的展示厅,陈列“永久”全系列300多种款式,“这将是一个永不落幕的国际自行车展!”顾觉新动情地说。顾觉新的目标就是要将“永久”打造成世界一流的自行车企业,但这条赛道很漫长也很拥挤,顾觉新承认:“现在这里还有点乱。”

  还是把赌注压在捷安特身上更保险些。当国产自行车纷纷陷入“低价、低档”的泥潭难以自拔时,这家来自台湾的巨无霸自行车企业正在让这个萎靡不振的行业重新恢复信心。这家总部设在昆山的台资企业用了10年多一点的时间,在这个传统的自行车王国建立了700家专卖店、700家店中店,销售量从1994年的15万辆猛增到现在的近300万辆。捷安特自行车款式时尚,技术含量很高,虽然价格不菲,仍然一下就俘获了中国都市青少年的心。捷安特中国公司总经理郑宝堂说:“我们一开始就很清楚,如果我们在大陆也去做农村自行车市场,那是没有竞争力可言的。”如今这家年产600万辆自行车、年营业额近50亿人民币的台资公司是中国最大的自行车企业,与其名字(GIANT的中文意思是巨大)显得很般配。捷安特的主打产品是健身、比赛和旅游用的中、高端自行车,还有很多配件,像水壶、头盔、服装、眼镜、锁套等等,顾客购买这些配件的花费几乎占到总消费额的一半。在至关重要的美国市场,捷安特已是仅次于TREK的第二大自行车品牌。

  郑宝堂认为,自行车不是夕阳工业,而是百年大业,因为它已成为健康产业,“人类登月也只能把自行车带上去,因为你几乎无法将汽车和摩托车带上去。月球表面崎岖不平,特别适合骑山地车,也不需要你为它加油。”对中国市场,郑宝堂的乐观情绪也始终没变,他认为中国自行车市场依然大有可为,理由是中国的自行车人均年消费还远远落后于美国和日本。虽然13亿中国人每年购买3000万辆自行车,但2.4亿的美国人每年购买2000万辆,1.2亿的日本人每年也要消费900万辆。话虽这么说,中国自行车企业还是要尽快完成产品的更新换代,避免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虽然像捷安特、“永久”这样的企业正准备迎接自行车第二个春天的到来,但这仍将是一个乍暖还寒的早春。

  “两轮世界”在与“四轮世界”争夺地盘的战争中节节败退,在一些没有自行车专用道的马路上骑车,变得像冲浪一样惊险。就拿上海来说,大街上每天都会增加1000辆

新车,为了给汹涌而来的汽车大军让路,政府已禁止自行车在部分交通干道上通行,一些勇敢的骑士只好将阵地转移到人行道上。正在筹备2008年奥运会的北京,有关部门也在考虑出台进一步限制自行车行驶的新法规。除此之外,骑车人还要饱受机动车排放的污染之苦。自行车的另一个天敌是偷窃,这是长期困扰公安部门的一个治安顽疾。在2005年的一年中,上海每5分钟就有一辆自行车“易主”——这些因素加起来会让很多人放弃骑自行车的念头,或许有一天我们真的只有去月球上骑自行车了。-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