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中国青年》杂志专题 > 正文

毕淑敏:爱情病人只是成长的困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6日14:54 中国青年杂志

  毕淑敏:“爱情病人”,只是成长的困境

  采访-国清

  记者:现在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爱情病人”。他们在选择爱情、发展爱情的过程中遭遇到了不少困难。您觉得,导致这些“爱情病人”出现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

  毕淑敏:首先,我可能要对这个称呼来一点小小的修正。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对爱情退缩逃避甚至失败的例子,但我不想把他们称呼为“病人”。的确,有人说过,在恋爱中的人智商会倒退一万年。这虽是一句玩笑话,也说明恋爱是一个激情充溢理智相对匮乏的特殊阶段,有着非同寻常的心理过程。你说的那些年轻人不是病人,而是遭遇了一次严重的心理困惑。“病人”这顶帽子,会给人以压力。给谁贴上一个“病人”的标签,他就会觉得自己不正常了,成了异类,有了压力。这样吧,咱们折衷一下,凡是在称呼爱情病人的地方,就特别加上引号——“爱情病人”,用以表示这不是真正的疾患,只是一种成长的困境。

  记者:那您觉得,为什么这些“爱情病人”会在我们这个时代出现呢?或者说,导致“爱情病人”对爱情适应不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毕淑敏:爱情,说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密关系。它超越了血缘、宗教、国界、种族、年龄等等,是人类一种高级情感活动。一个人有没有发动爱情和分享爱情的能力,能不能对爱情负责到底,这是一个人的人格和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的体现。“爱情病人”,不仅仅表现在对爱情的无能和偏颇上面。总体上来说,他们的人际关系也处在一种亚健康的状态,甚至是病态的。无论是对他人的理解,还是正常的人际沟通,他们都存在一些问题。

  记者:现今的社会环境稀释了爱情中很古典的一些品质,比如“刻骨相思”“忠贞”“信赖”等等。好像这些品质已经不再被看重,是过时的东西了。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一个“爱情被普遍质疑”的社会有什么缺憾吗?

  毕淑敏:信赖是人的安全感的最主要来源之一。在一个丧失了信赖的家庭中生活,人是不会感受到幸福的。而由爱情组成的家庭,无疑是获取和维持幸福感最宝贵的发源地。忠贞这个观点,可能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作一点点修正,因为贞洁有点儿从一而终的味道,比较而言,我更喜欢“忠诚”这个词。爱情和婚姻是一个心对心的相互承诺和对接。它需要的是相互之间严肃的尊重,贯穿其中的则是强烈的责任感与牵手一生的坚定。说到刻骨相思,我觉得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的人比古代的人要幸运很多了。古代靠的是鸿雁传书,常常生死离别音讯皆无,让恋人们望断天涯肝肠寸断。而现在有了无数的新技术,火车飞机电话视频手机短信无线上网等等,都让相爱的人有了更多相见交流的机会,可以一解相思之苦。从这个角度上说,时代改变了恋爱的硬件环境,只是爱情的软件恐怕很难改变,那就是彼此的尊重与相守。如果说“爱情被普遍质疑”了,这就是时代的悲剧。

  记者:新一代年轻人普遍个性强、以自我为中心、与人相处的能力较弱。这似乎直接影响了他们谈恋爱的能力,您对此有何建议呢?

  毕淑敏:与人相处不是天生就会的,需要学习。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人际沟通或交流问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首先,你要学会尊重别人。既不仰视,也不俯视。而是把对方看作和自己一样有血有肉的人。因为只有在平等的框架中,才会有真正富于建设性的关系。其次,你要学习一些人际关系的技巧。在农耕社会时代,一个普通人一辈子大约只接触几百个人,行走的区域不过方圆几十公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究的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遵循的是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缓慢逻辑。而一个现代青年,从结识人数来看,已经是几十倍几百倍地扩大了。他活动的范围也大大地超越了我们的祖先。以前的青年男女可以凭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确定自己的另一半。虽说酿成了很多悲剧,但在丧失自由的同时也免除了自己挑选的责任。就算是婚后两人感情不合,也可以把责任推到父母和媒人身上。如今社会进步了,谈恋爱就成了基本上是要自己独立完成的课题。在这方面,自由也是一把双刃剑。享有自由的同时,你也要承担责任。很多人平时高呼着要自由,但在这门严峻的功课面前,反倒一筹莫展,只得用逃避来掩饰自己的怯懦。爱情是美好的,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善于发现并坚持不懈地争取和建造。

  记者:就您的体会而言,成长在新的历史环境中的这一代年轻人其“爱情观”与以往的有什么不同吗?开放而多元化的时代对爱情本身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毕淑敏:新的历史环境,为今天的男生和女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开放而多元的文化取向,让爱情更加斑斓多姿。比如,从前认为女子要找的伴侣,一定要年纪比自己长、收入比自己多、学历比自己硬,个子也要比自己高……现在这样的条条框框已经被很多人放弃了。有人说:“身高不是距离,年龄不是问题。”其实在他们眼中,身高、年龄,甚至国籍、肤色,都已经不再是爱情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

  至于爱情观,有兴趣的人可以梳理一下——自己的爱情观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觉得它从属于一个人的世界观,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和志向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开全局来谈局部。有人以为爱情是个独立王国,是可以和一个人的出身背景、学术环境、人身素养、道德修炼、艺术禀赋、天性习惯等等割裂开来。爱情作为一种激情运动,是可以骤然产生的。有生理学家研究,所谓的一见钟情,其实就是基因的高度契合。但是对于人这种高级生物来说,单单是遗传基因的契合,并不能造就完美的爱情和婚姻。人不能被纯粹的生理结构牵着鼻子走,爱上一个人,同时也就意味着要接纳他的全部。很多人会有一叶障目,不见

泰山的感觉。只看到自己愿意看的一面,放弃考察对方整体的心理状况,就事论事,就爱论爱。其实这是比较幼稚的。我建议一个人在确立自己的爱情观的时候,先找一找自己的人生观是什么。爱情是人生列车上的轮子,但并不是火车头。一个人不可能只是为了爱情而活着,那样就迷失了人生的深邃意义。到头来,爱情也变成虚空。

  记者:越来越多的女孩将爱情作为改变自己命运的工具,您对此怎么看?前面我们提过的阿岩就是这样的人。对她,您有什么建议吗?

  毕淑敏:说到这儿,我又忍不住想稍稍修正一下这个说法。越来越多的女孩不是把爱情作为改变命运的工具,而是把婚姻作为改变命运的工具。在这里,爱情和婚姻并不完全可以划等号。在那种改变命运的希望中,仅有爱情是不够的。要想凭借着另外一个人一种力量来改变自己的处境,就必须把自己和那个人紧紧地绑在一起。通常的情况下,要绑得紧,就只有求助于有法律保护的婚姻。也许最后她们正是为了要改变命运,反倒要背弃纯真的爱情,走向无爱的婚姻。

  如果爱情和命运两者的走向是一致的,那真是可喜可贺的事情。估计对于这种选择,所有的人都会赞成。我们产生质疑的是另外一种:为了命运的改观,把爱情变成了筹码,让命运凌驾于爱情之上,爱情不过是命运的马仔。不过,女子借婚姻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古而有之,并不罕见。比如远嫁的王嫱,又比如女皇武则天。古代有,现在有,我相信以后也还会有。对此,人各有志不得勉强。爱情和婚姻是充满了独立色彩的单选题,每个人的卷子都不一样,也没有标准答案。

  我只是想提醒阿岩一句话——做个希图借婚姻改变命运的女子,把自己的命运维系在另外一个人身上,无论有多少海誓山盟,无论你今天如何运筹帷幄,都是有风险的。一个人的命运应该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无论山高地远,无论暴雨狂风。

  毕淑敏简介

  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到西藏阿里高原服役11年。国家一级作家。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内科主治医师,注册心理咨询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

[上一页] [1] [2] [3] [4] [5] [6]

  相关专题:《中国青年》杂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