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生命源头的永恒记忆—读大家云集的《童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1日07:20 舜网-济南日报

  □宋晓明

  林语堂在回答女儿为什么儿童可爱时,曾经说过:因为他们有童真,童真是最可贵的,而这世界很复杂,大人多半已经失去童真。童心童真,在与孩子相处时,他们的一颦一笑,心思一动,还有口齿不清的呀呀学语,都是令我们这些忙碌复杂的大人开怀的事情。也许时代的内容在不停地更换,但是童年却是人生最难忘的回忆,因为它由童心来贯穿着。

  《童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8月版)一书,收入了胡适、沈从文、冰心、郁达夫、梁实秋、林语堂、梁漱溟、季羡林、费孝通、汪曾祺、王蒙、钟叔河等文化大家回忆童年的文章。这个立意是直接的,意义是多重的:就是人人都在忆念自己的童年,这些大家的童年,因为在二十世纪初一个新旧交替的年代,他们的回忆必将折射时代的变迁,文化的选择,家庭的变故等内容,一个小我反映时代的大我,这是有别于一般平常人的地方。在二十世纪初,纲纪松散,人们依然奉读书教育为圭臬,所以他们童年的重要内容就是“九年的家乡教育”(胡适)“回忆新育小学”(季羡林)“忆小学乡土教育”(费孝通)“我的小学”(汪曾祺)等等。如果看起来有些干涩和教条,那就错了。他们并没有生而知之,像每一个平凡的孩子,他们也有自己的童心和童真,年届暮年写起来,写的人淡淡如烟,读的人却往往联系着他们坎坷多难的一生,读得喉头哽塞,沧桑难言。胡适幼年丧父,父亲遗嘱认为他天资聪明,令其读书。一个孩子天天读书,难免单调,有一次在门前与同伴掷铜钱,有一位老先生走过:“先生也掷铜钱吗?”他顿时羞愧得面红耳热,再不敢玩耍。这里,有身负重任的艰辛,又有一种童心所在的羞赧。季羡林少时读书,在济南叔父家借住,他说没有母亲的日子,孩子的心里是脆弱而敏感的。学校里,他和几个大孩子“造反”,反抗法西斯老师的体罚,结果是坚持到最后的就他和另外寥寥几个……萧乾少年家贫,他上的是半工半读的学校,于是,庙会里生动真切的民俗风物成为他最好的课堂,为了多看几场,便在场子里穿来穿去,因为太穷了,人家收钱时,经常是连个铜子也给不起。梁从诫的童年,因为显贵的家世,他在文化人云集的环境中长大,一些稚语,什么“沈从文自转”“我不是破轮,我是只好轮”,令人憨笑至今。邓云乡的少时,在一个偏远的乡村,他的乐趣就来自不受外扰的民间文化,看戏,赶庙会,在锣鼓喧天的热闹中,是一颗不受拘束的心灵。……这些人的童年,虽然承载了时代的重托,走了读书救国的道路,而不是激进的革命流血等方式,在暮年回忆时,其点点童心童趣,就更加珍贵。

  每一个人的童年,每一个孩子的童年,都是热爱生命的由衷的回望。写字的人字字真情,有很多画家也在墨老人静之时记下了童年的影子。《童年》同时收入齐白石、丰子恺、吴冠中等记写童年的经典画作。童年已逝,但是想起来,依然是这般清朗悠长,属于每个平凡与不平凡的人的不老的童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