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南京《周末》专题 > 正文

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第一人梁白泉的运河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5日17:22 南京周末

  -本报记者 陈璐

  【周末报报道】78岁的梁白泉看上去就不像是能与别人起争执的人。瘦弱的身材,苍白的头发,说话的时候,喜欢推推眼镜,露出慈祥的笑容。梁白泉说话听上去也不像是有口才与人唇枪舌剑的人。一口地道的四川话,缓慢的语速,轻柔的声音,每隔两三句话,他都要顿一顿,大咳一声。195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的梁白泉,曾是南京博物院院长、江
苏省暨南京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资深文物考古专家。因早在1990年就明确提出“运河是文物”的观点,他被媒体称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第一人”。这位老人和大运河一起首次闯进我们的视野……

  16年来,反对梁白泉的人不在少数。

  这些观点认为,在“时间经济”的当代,河运是一种低效的运输方式,而“申遗”所需投入的保护哲理成本又太高了……

  “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不会轻言放弃。”梁白泉的眼神中透露着坚毅。

  此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台了一个新规定:遗存运河可以作为新的世界遗产种类进行申报。稍后,

意大利一条长850米的运河就因此获得了“世界遗产”称号。

  这让原本已成泡影的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又看到了新的希望。

  看到这则新闻时,老人笑了笑,没有做声。

  没一个人举手同意

  10月20日,南京郊区仙林一处僻静的小区,离城内约一个小时的路程,有水有树,空气新鲜。

  梁白泉选在这里养老,用他的话说,图个清静。谁知搬到仙林后,梁家的门铃依旧每天响个不停。“主要是一些大学里的教授和学生,来探讨些专业问题。算了,人家大老远来了,就热情招待吧。”梁白泉笑着说。

  他一边说,一边倒茶水给记者,还希望记者帮他“处理”掉热腾腾的烧饼:“本来不想你跑过来(仙林离南京市区约有15公里),但关于大运河,可不是在电话里三言两语能说完的。”

  早在1990年,梁白泉就明确提出了“运河是文物”的观点。

  “这文物过分地大,人们不容易接受。长城是文物大家接受了,大运河是文物可能许多人还难以接受。”梁白泉向记者提起了这段往事。“长城被确定为文物并实行分段保护后,全国政协开会又提出保护大运河,却一直通不过。上世纪80年代末,罗哲文对我讲,大运河太长了,但比长城还完整,你们江苏先搞起来,选择现在还在通航的一段作为文物公布。”

  罗哲文,83岁,中国著名古建筑学家,师从梁思成。时下,他正和91岁的著名城市规划建筑专家郑孝燮、62岁的工艺美术家朱炳仁,为京杭大运河“申遗”奔走呼号。

  “我最近在新闻里常看到罗老,不容易啊,83岁的老人。”梁白泉叹了口气,继续说,“我和他因为工作的关系,很早就认识了。他提出希望我解决运河文化保护遗产的问题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说好,非常有信心。但遗憾的是,后来没有人支持,没有通过。”

  梁白泉口中所说的“没人支持”,是在他当《江苏省志·文物志》和《中国文物地图——江苏风采》副主编的时候,开编委会时,他希望把“大运河分段保护”写进这两本书里,没有一个人举手同意,这件事情也就只好作罢。

  “我想,那就只能写文章了。论文发表后,我复印寄给罗哲文说,你交给我的任务没完成,写篇文章来交代。”梁白泉有些无奈。

  记者拜读了梁白泉这篇发表于《东南文化》1990年第5期上的关于运河文化的论文,论文以翔实的史料、透彻的分析以及与长城相比较,得出了运河不但是文物,而且是我国仅次于长城的第二号巨大工程性质的遗物遗存的结论。

  梁白泉笑着对记者解释说,论文叫初论,就是准备别人写文章反驳,可是后来没有一个人写反驳文章。

  记者原本想对罗哲文老人进行采访,由于他正在为大运河申遗准备材料,时间非常紧迫,只说了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老梁,不容易啊,这么多年啊。”

  两位八旬的老人,说到彼此时,用了同样的语言,概括了16年“大运河申遗”的种种艰难。

  第一是长城第二就是大运河

  记者和梁白泉的对话是在他书房中进行的,这是一个满是书籍、飘着墨香的屋子。

  提到大运河为什么是文物时,梁白泉半蹲着身子,从书架的下面翻出了一本他编辑的《南京民国建筑》。

  他翻开第二页,熟悉地指着一段话,对记者说:“这本书的序是我写的。你看,‘作为人造世界的建筑物,梁思成先生认为,它们是一切造形创造中最庞大、最复杂,也最悠久的一类;它所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艺术,更显著、更多面,也更重要。’东方最大的建筑就是长城和大运河。茅以升也讲过,中国古代伟大的建筑工程,第一是长城,第二是大运河,还有第三是栈道。这是世界级的文物。”

  “中国历史文化,先秦前是东西关系,先秦后很长时间都是南北关系。南方与北方的差异是中国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极其明显的特征。而我国的主要河流都是东西向的,隋朝开始、元朝完成大运河修筑,使之成为我国唯一贯通南北、跨越5条主要东西向水系的河流。”梁白泉说。

  “和长城一样,修筑运河,最初目的都有关军事。自唐代后,我国经济文化的中心南移,太湖流域成为主要经济地区,元代全面打通南北大运河,漕运成为主要因素,明清更是以漕运和盐运为大运河的主要功能。大运河对促进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中原地区的稳定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作用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大运河南北纵跨两市四省,在沿海的冲积平原上,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串联起来,利用了沿海平原的低下地势,以山东济宁的南旺口为最高,海拔近40米,运河从此分南北流向,七分向北、三分南流,建有上下闸节制水位。”

  梁白泉娓娓道来,泻珠吐玉。梁老还认为,大运河文物的历史价值最为充分。作为文化载体的遗存,运河线上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有很大比重。江苏最为突出,660多公里运河线上有5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至上世纪90年代初,省级以上263处重点文保单位中,126处在运河线上,占47%。大运河作为伟大水利工程的文物科学价值也非常明显,在世界范围内做比较,1790公里的京杭大运河,是现存的人类历史上最早、最长、经济文化作用最大的运河,也是世界上挖得最深的人工运河。

  “直到今天,江南的一段运河依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两岸是石堤,河中舟楫来往,川流不息。”梁白泉说。

  大运河连接起中国的富庶

  “和长城一样,修筑运河,其实也就是政治、军事、经济上的需要。对于元代全面打通南北大运河,一般认为其作用是十之七八为漕运,十之二三为军事。”梁白泉认真地说道。

  他特别提出了漕运的部分。“韩愈说过‘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什九’。晚唐诗人李敬方已指出汴河漕运的重要,‘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漕粮之外,淮南盐及盐税的收入,在唐朝几占全国的一半。到宋朝的时候已经有了‘天下大利仰东南,东南大利仰淮盐’的说法。在大运河这条水路上,不但出现了直沽、徐州、扬州等大码头,还出现了很多繁荣富庶的大集镇,如临清、清江闸、瓜洲等。”

  虽然已经接近八旬,梁白泉说这些地名的时候,丝毫没有停顿,相当熟悉。“曾经有人说我是运河学的第一人,梁某人绝对不敢当。但就运河的研究,这些年我一直没有中断。现在可能会忘记生活上的一些细节,但关于大运河的种种,我却记得出奇地牢靠。”

  小啜了一口茶后,梁白泉继续说:“明代后期嘉靖、万历年间,中国大地上确实出现了一个新兴活跃的社会阶层,这就是商人。这个时候的民间说书和通俗小说,普遍地由商人阶层占领着文学的舞台。结集刊行的‘三言二拍’写的多半是商人的活动。据我粗略统计,两部大书198篇小说中,直接间接描写运河沿线商人活动的有85篇,占总数的42%。”

  梁白泉进行过自己的研究和统计,才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些商人,在各地开设粮食、盐、丝绵、玉器、生药、酒、豆腐等铺子和旅店,他们把粮食、棉花、布匹和扇子等,贩到湖广、山西和京师等地,把药材、绒货、米豆和胡桃等贩回来卖,写得具体的,有三四篇之多。”

  “《警世恒言》卷十‘刘小官雌雄兄弟’,写的是明宣德年间的河西务镇,也就是今天的河北武清县的情况。说‘这镇在运河之旁,离北京有二百里之地,乃各省出入市都的要路。舟楫聚泊,如蚂蚁一般。边河如市,好不富庶。’”说到这一段时,梁白泉的语气特别慢。

  “另外,最著名的一部市井言情小说《金瓶梅》,虚写清河、实写山东临清码头。说西门庆这个商人,除了在县里开了一个生药铺之外,先后开了缎子铺和绒线铺。他死的时候,交代这几个铺子的本钱是缎子铺五万银子、绒线铺占用银二万两、生药铺五千两。他外边江湖又走标船,去扬州贩盐。在文嫂嘴中,西门庆家中‘田连阡陌、米烂成仓’。这个临清闸上‘是个热闹繁华大码头去处,商贾往来、船只聚会之所’。当然,小说当不得历史来读,但我们知道,当时的社会生态是会大量地反映到作品中来的。”

  在采访的最后,梁白泉提供了几个数字:“国务院公布的62个历史文化名城中,有北京、天津、徐州等8个城市在运河线上,占总数的12.9%;在国务院公布的50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66处在运河线上,占总数的13.2%;由于江浙两省在明清两代最为繁华,尤以江苏最为突出,运河线上8个历史文化名城,有5个在江苏;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内,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63处中,有126处分布在运河线上,占总数的47%,这显示出大运河抚育出来的文化价值多么的巨大!”

  两天后,梁白泉给记者发来短信:“那天要说的也没多说,你如发现问题,还可再来。”语气非常真诚,如同记者问他“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不赞成大运河分段保护”,他回答“不知道”时一样。

  为“大运河申遗”奔走的老人们

  郑孝燮,91岁,城市规划专家,为设置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主要倡议人之一。他曾参与过平遥古城、卢沟桥的保护。

  罗哲文,83岁,中国著名古建筑学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城的发掘和修复跟这位老人密切相关。

  朱炳仁,62岁,清同治绍兴“朱氏铜艺”第四代传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家、全国著名的铜雕塑家。

  2005年12月15日,这3位平均年龄79岁的老人联名致信京杭大运河沿线18位市长,建议京杭大运河“申遗”。他们通过发电子邮件、邮寄,还有亲自呈送等方式,向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6个省市18个城市的市政府发送了这封信。

  2006年4月底,三位专家再次联合考察沿运河城市扬州、杭州。

  2006年5月22日至24日,200多位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以及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官员聚首杭州,达成《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宣言》。

  朱炳仁告诉周末报记者:“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几个老人都愿作大运河上的一个纤夫。”

  相关专题:南京《周末》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