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无用论”是反智主义的变种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6日00:13 红网 | |||||||||
改革之初,知识分子地位还不高,赚钱也不多,使得“读书无用论”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喧嚣一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产业转型要求更多的知识阶层参与国家建设,知识的魅力越发显现出来,“要读书才有出息”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社会认同。可是,进入新世纪,不少中国人在观念上却开起了“倒车”,“读书无用论”又重新主导了他们的思维。此种情形,农村尤甚。
根据《长沙晚报》在益阳某村的实地报道,该村今年4名大学毕业生,有3名苦苦寻觅不到工作,这样的例子使得这个本来就没有多少大学生的村庄形成一种共识:“读太多书没用,初中就够了,关键是要能赚钱。”(《长沙晚报》,3月12日)这些简单朴实的话,反映了一个沉重的社会问题:在我们自认为科技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为什么还容忍了如此明显的反智主义? 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是一种存在于文化或思想中的态度,它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对于智性、知识的反对或怀疑,认为智性或知识对于人生有害而无益;另一种则是对于知识分子的怀疑和鄙视。回溯历史,崇智和反智从来都是中国社会并行不悖的两条思想路径,尊崇知识的思想观念虽然是主流,而且也支撑了华夏数千年的悠久文明,但是,反智主义的阴影却不时浮现于世,酿成了“焚书坑儒”、“文化大革命”等的人间惨剧,给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带来无尽的灾害。进入全球化的今日,中国在国家意识形态上已经从反智主义中解脱出来,作为社会主导力量的精英阶层也对它形成了抵制的同盟。然而,却如霍夫斯塔特所说:“反智主义作为一种态度,不是单一的情感取向,而是正反情感并存——他们对理智和知识分子的绝对排斥是罕见的。”因此,它的阴影也是根深蒂固的,始终徘徊于国人的脑海中,蠢蠢欲动。 现在农村流行“读书无用论”,农民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思想,社会舆论一致认为,这是高校扩招政策和就业市场不公的恶果。其实,这只是表象。在很多国家,包括像欧美这样的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问题(像就业难、机会不均等)从来都没有得到过真正解决。在美国,毕业即失业通常很普遍,人们将此事看得很淡,大多把原因归结于自身能力的欠缺。公民即便有对社会制度的抨击,也是极为理智的就事论事,像中国这样将矛头指向知识本身的极度例子,可以说是绝少的。在我看来,“读书无用论”究其根源只不过是反智主义的一个变种而已,它长久以来便隐伏于国人的思维方式之中,此时,不过是利用由于公共政策失误和教育体制弊陋而产生的社会不满情绪趁机爆发而已。 由“读书无用论”联想到一年前的“芙蓉姐姐”,再联想到风行一时的以“反专业、反精英、反权威”为思想核心“无厘头文化”,反智主义正慢慢侵入我们的主流思想,如果我们不抵制这种倾向,其祸害必将是无穷的。当前的中国,全民素质不是太高,而是太低,知识精英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农村尤其如此。《天下无贼》里有一句经典台词:“二十一世纪最缺的是什么?人才。” 二十一世纪人才最需要的又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是知识。 作者:谢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