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美丽为何变成了荒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30日10:01 东方网

  陈云发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色彩,而其中某些美丽的色彩,往往化作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但是,向往却常常不是能始终保持自己的那份美丽,而由于外力的介入,这美丽常常会化作荒唐。

  最近就有两件在媒体上炒得很热的“美丽的向往”,颇可引发人们深思。第一件是西部某地区有个追星小“作女”,她痴迷香港明星刘德华的魅力,曾因三次离家追着要与“华仔”近距离接触而花掉了家里的大笔钱,她那始终宠着自己宝贝千金的父亲,为此已被迫卖掉了家里的40平方米房子,但始终未能如愿。为了最终滿足女儿的这一奢望,他父亲通过媒体“兜售”自己的肾脏,宣称为筹钱让女儿赴港去见“华仔”,他甘愿卖掉自己的一只肾(反正有2只肾,有“富裕”嘛)。而某些媒体本来是带着一种赞赏“美丽向往”的心态去渲染这件事的,目的是向社会诉说女孩家的“贫困”和她老爸父爱的“伟大”,以博取社会的同情,让大家能捐款资助女孩赴港。可是没想到消息一出,舆论哗然,人们不但不同情父女俩制造的“美丽”,反而对他们荒唐的心愿、向往和荒唐的宠爱加纵容行为同声谴责,连“华仔”得知此事也连斥荒唐,怒骂女孩的追星过度行径为“不孝”,坚决拒绝见此女孩。还好,“华仔”和社会的这一顿“联手”斥骂,总算把女孩骂醒了,她认识到了自己的荒唐,表示再也不要求父亲为她筹钱赴港去见“华仔”,她那个无原则宠爱女儿的父亲的肾,有望保住不卖出去了。

  但另一件同样也是属于孩子的“向往”(或者说愿望),却顺利地实现了,不过,我看到的却不是如主流媒体所渲染的那么“美丽”。

  对这件事的主角女孩,我实在不忍心提及她,因为她太值得令人同情和怜惜了。故事叙述的是长春有位患髓母细胞瘤住院的7岁女孩小欣月,在双目失明、生命垂危时向自己的家长表达了一个美丽的向往:想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实际上她只能听了)升旗仪式。这个向往非常好,体现了女孩的爱国情操,可以想见,她们家的大人和她的老师平时对她的教育很好、很成功,女孩的幼稚心灵如此美丽动人。如果故事到此马上结束,这段美丽将永远延续下去。但是,一家媒体得知这一消息后不仅进行了报道,而且开始用“谎言”为女孩续写美丽的向往,一群热心人动员了社会资源,在长春公共关系学校操场组织了包括城建学校、吉林司法警官学校在内的2000名学生为这名女孩搞了一场假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为了让女孩相信大人们把她“送到”了北京,同时组织了假长途车运行、制造了假的北京公交车,甚至还制造了“北京”公交车、天安门广场的氛围。几千人为这名小女孩的“美丽向往”足足忙乎了好一阵。最后谎言完全制造成功,大小媒体纷纷刊登,对此一片叫好,并冠之曰“美丽的谎言”。而且此一“新闻”还破天荒地上了央视黄金时段的“

新闻联播”节目。

  坦率地说,我认为这个谎言一点也不美丽。首先,女孩的病情十分危险,大人们为了制造一个让她“赴京”的谎言,不惜把她弄出

医院,到外面车子上去作长时间折腾,这是拿女孩生命作赌博,很不应该。其次,对孩子的愿望,大人们要进行分析,该滿足的就滿足,不该滿足的、过分的向往,即使是思想健康、美丽的向往,也不必一定滿足,因为孩子很天真,稚嫩,他们往往把外面的世界看得很简单,像这位小欣月,她虽然从电视里看过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很美丽、壮观、自豪,但她的身体状况,已不能使她实现这亇愿望,当她表达出来后,作为大人,应该耐心地给她讲清道理,或者采取不烦劳社会的办法,如给她从北京天安门广场带回一面国旗让她亲吻,陪伴在她枕边;或请到过天安门广场的大人向她讲述升旗故事,鼓励她同病魔进行勇敢的搏斗,或给她唱(播放)有关天安门、国旗等题材的歌曲,我相信,这样做一样能感动小欣月,一样能滿足她的美丽向往。

  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为了女孩的这份向往,却采取了劳民伤财的办法,不惜花费工本,动员那么多的人来忙乎,我们要问:有关策划方算没算过经济账?当然,可能也没花掉多少钱,也就是出车、汽油等,但人们的宝贵时间呢?难道那么多人的时间、生命都不是价值?坦率地说,这份美丽谎言能制造出来,无非是因为女孩小欣月的愿望是看天安门广场升国旗,这里我们看到的是潜在的政治性因素在起作用,如果小欣月是想去

北戴河看大海、或想到香港看刘德华唱歌,会有那么多的人肯为她忙乎吗?在这里,似乎又触摸到那个极左时代为了某一政治性宣传便可以不惜工本、劳命伤财的脉搏。因而,不少人对这件事并不以为然,他们讽刺地发问:假如小欣月的美丽愿望是同费俊龙、聂海胜一同乘神六上天,大人们怎么办?难道让费、聂两位放下自己工作一起来制造“美丽”?所以,我认为大人们为小欣月不是在制造美丽,而是在制造荒唐。况且,这种对孩子的欺骗,实际是对小欣月构成了一种道德心灵的社会欺诈式的伤害,小欣月确实破瞒住了,但天知、地知、所有人都知,被欺骗的最后是道德的真实。这件荒唐事误导了人们:只要是为了美丽,便可以制造谎言。我要问:这有意义吗?这样的“美丽”,今后可以在别的孩子身上复制吗?虽然这次事件的策划,取得了宣传的成功,“弘扬”一次政治目标,但是,它动员的社会资源呢?整个事件的“成本”回收了吗?而这个成本,不仅仅是人力、物力的巨大投入,更是社会为之付出的道德价值。

  我们现在许多家庭是独生子女,想不宠爱孩子是不现实的,孩子们也有条件、有权利获得社会、家长的关爱,大人们也应尽可能满足他们的美丽向往。但是,如何满足、滿足哪一类向往,则是大人们道德、社会价值的判断的结果,于是,就发生了一个我们大家如何做大人的问题。以上两件美丽最终都变成了荒唐,凸显了大人们的尴尬。

  末了,我想把最美好的祝愿献给小欣月,我这篇文章绝没有半点伤害她的意思,我愿这朵小花永远健康、美丽!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