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楼中找回邻里归属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13日09:05 外滩画报 | |
社区家务活居民轮流做 顾良军/译 对于许多居民来说,东京无非是一个冷冰冰的钢筋水泥森林,让人感觉不到邻里认同感,不像在战后恢复扩张时期的东京,人们住的是联排房屋,邻居间关系大多相当密切。 最近,在高楼林立的东京荒川区,一项试验已经展开:在一幢12层的“小高层”住宅楼内,其中两层的居民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新找回了久违的社区意识。 轮流做饭一起进餐 这些居民知道,只有每个人都出一份力,分担起公共的家务活,这项名为“闲闲森”(Kankan Mori)的试验才有可能成功。 这个“集体住宅”的居民除照料自家的房间外,也要分担公共活动室内的各项杂务,例如做饭、打扫卫生等。 不久前的一天下午,在两层楼的公共厨房中,一些妇女们围着一个工业用烤箱边干活边聊天,她们正准备供20人吃的晚餐。 “烤箱里的土豆烘软了吗?”轮到这天负责准备晚餐的木村广子问。 “还得再烤上10分钟,”另一位居民平贺初子一边检查着大盘子里的蔬菜,一边回答道。 像这样的场景在这里每周要出现三次,居民们轮流做饭,然后一起用餐。傍晚7点钟,大家聚在大餐厅中吃饭,饭后许多居民还留下来相互交谈。 “集体住宅”源于瑞典 社区共同生活并非新鲜事物,然而源自瑞典的“集体住宅”概念(collective house)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些人认为,这种社区意识在如今日益个体化的社会已变得十分难得。 长崎应用科学研究所的福利住房专家早川一男教授表示,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兵库县率先在政府出资建造的新住宅楼中,引进了半集体住宅这种新做法;县政府和神户市政府在新建公房中,专门辟出公共活动室,主要供地震中幸存的老年人使用,但不要求他们承担公共杂活。 日本女子大学的住房问题专家小谷部育子教授则认为,“闲闲森”才是日本第一个真正的集体住宅。据她介绍,瑞典的职业女性在1970年代开创了集体住宅做法,希望藉此分担家务杂活,减轻大家每天的负担,同时促进男女平等,建立一个父母和子女都能住得舒适的大家庭。 最初这类住宅只是利用地方政府建造的公共建筑物,但后来它逐渐演变为一种新的房型种类。 “闲闲森”项目是由一家老年人服务公司和“集体住宅公司”共同发起的;后者是一家非营利性机构,负责人正是小谷部教授。自去年6月以来,已经有22户人家参与了这一项目,他们都住在大楼的第二层和第三层;大楼内的其他居民多为老年人。 项目的参加者共大约是30名居民,年龄自3岁至78岁不等,有的单身,有的是夫妻俩,还有一个有小孩的家庭。 “大家庭”优点不少 集体住宅公司的宫前真理子说,该组织事先要找到可能对这项活动感兴趣的居民,然后组织他们开会,讨论公共活动室的设计、制订“家规”并分派家务活;通过积极参与“闲闲森”的管理,各户居民不仅能节省很多金钱和时间,而且仍然可以保留自己的私密空间。 一位叫木村的单身女房客承认,负责管理公共生活的居民联合会在制订居民公约时花了不少时间,但她本人乐得参与其中,也很满意自己能决定与邻居的交往程度;“如果我只想独处一会儿时,就留在自己的公寓内。否则的话,我就到公共活动室去,和其他居民一起吃晚餐;这真的很好玩。” 木下耕治和妻子及3岁的儿子一起也住在大楼内,他觉得这里最吸引自己的地方是,通过一起分担家务事,可以增进邻里的团结;此外,集体住宅对子女的成长也有不少好处,“邻居们和我儿子一起玩,有时我还托他们照看孩子,这样一来,带孩子的压力就减轻许多。” 集体住宅这一新生事物如果在日本能够流行起来,对其他邻里关系同样趋于淡薄的国家应不无借鉴作用。 声明:《外滩画报》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