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周刊:里根人生轨迹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14日14:15 新民周刊 | |||||||||
撰稿/金 姬 从好莱坞走向华盛顿的里根,在生命之火即将燃尽之际,也为自己留下了绝妙一笔。“在他一息尚存时,他睁开眼直望母亲。那双几天没有睁开过的眼睛,毫不混浊呆滞,反而清晰澄蓝,而且充满生气。假如死亡可以用美丽动人来形容,他的死便是如此。”在女儿帕蒂·戴维斯(Patti Davis)的描述下,这位明星总统的人生谢幕近乎完美。如同多棱镜的罗
小镇英雄 里根出生于美国中部的伊利诺伊州,父亲是一名酗酒的皮鞋推销员,而母亲则是虔诚的教徒。和日后的演员经历和政治生涯相比,小镇平淡恬适的生活,是他精彩人生乐章的一段优美序曲。即便在早老性痴呆症蚕食记忆的情况下,里根仍能记起自己早年生活的某些片断。 无论是在洛杉矶办公室和客人闲聊,还是在贝尔艾尔(Bel Air)的住所与家人谈话,他总会谈起自己在家门前的长廊跟母亲学读报,和哥哥内尔(Neil)玩耍,或是拍下母校尤里卡学院(Eureka College)小巧精致的校园。 在里根洛杉矶世纪城(Century City)退休后的办公室,挂着一张家乡洛克河(Rock River)的照片。那是他儿时夏天游泳、冬天滑冰的好去处。一旦到访者问起这张照片,他都会不厌其烦地说:“你知道,我在那里曾是个救生员——我救了77条生命。” 年少的里根在洛克河上的一根原木上,为自己救起的每一个游泳者留下一道刻痕。“很明显,这是他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他对此十分珍视。” 里根的一个助手回忆道,“曾经救人的经历在他记忆中不可磨灭。”当过往岁月消失殆尽时,救生员的形象却始终在他脑海中徘徊。 这位救生员日后在银幕中塑造了不少英雄形象。尽管作为一名电影演员,他本身可圈可点的演技,在珍珠港事件之后就乏善可陈了。但他在50年代中期回母校演讲时,仍为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他告诉那些和自己出身背景一样的孩子们,“如果我能,你们也行。”因为他们有幸生活在美国,一个自由使万事皆可能的国家。 大爱无言的父亲 在孩子眼里,里根则是一个腼腆、内敛的父亲。“如同精致的书法,需要耐心和慧眼。”里根的女儿帕蒂,用了整整34年才理解了父亲。里根不仅让她成为游泳和骑马的高手,还教她与上帝对话,仰望星空,尊重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循环过程。在家中的农场毁于一场大火的几周后,里根搀着小帕蒂回到遗址,指向灰烬中的一抹嫩绿,阐明新生的意义。 帕蒂童年的房子有巨大的玻璃窗,小鸟时常会撞上去。里根就用鞋盒和旧衣服为女儿办了一家“医院”。当一只小鸟在帕蒂的手中死去时,里根安慰她说,这只鸟现在自由了。通过忧郁的微风,快乐地飞向天堂,那里没有像窗户一样的危险事物。里根总是喜欢用故事来教育孩子,如今已是作家的帕蒂,或多或少就继承了父亲的这种特质。 伟大的说服者 里根的能言善辩,也许是他最大的政治资本。“伟大的交流者”的称谓堪称实至名归。1987年,里根站在勃兰登堡门前高喊:“戈尔巴乔夫先生,打开这扇门。戈尔巴乔夫先生,拆毁这堵墙。”他的话在一分为二的柏林上空久久回荡。2年后,柏林墙被推倒了。 《华盛顿邮报》的首席政治记者布罗德(David S. Broder)认为,里根是一位“伟大的说服者”。一次,记者麦克道尔(Charlie McDowell)报道自己曾在弗吉尼亚州的列克星敦,遇见正在拍摄电影《鼠兄弟》Brother Rat的里根。而该片中里根所有的镜头,其实都在好莱坞完成。事后,里根拍拍麦克道尔的肩说:“你相信这个是因为你想相信。这并没有错。我也一直如此。”也许,里根能说服他人、整个美国乃至世界的秘诀,在于先说服自己。 美国历史学家亚当斯(Henry Adams)曾说,美国总统“如同海上船只的指挥官。他必须掌舵,明确航行路线和目标港口。”里根就深谙此道。他的分析能力和指挥水平虽然不敢恭维,但善于辞令,简单化作风和乐观主义结合下的里根,成为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总统。“也许他不知道如何管理一个政府”,一名匈牙利学者评论道“但他知道如何领导一个民族。”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