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驻华公使新闻文化参赞裴孝贤解读文化美国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0日17:12 瞭望东方周刊 | ||||||||
“美国精神可以概括为几点:乐观、志愿、先锋”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姜殊/北京报道 文化正被定义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文化学者认为,是内在的文化结构,决定了民族的特征,以及行为的方式。 而在全球化时代,国与国的文化交流,有时能起到比政治和经贸往来更有效的作用。 10月24日,《瞭望东方周刊》专访了美国驻华使馆公使衔文化参赞裴孝贤(Donald Bishop)先生,请他介绍有关中美文化交流的一些情况。 美国艺术家陆续来到中国 《瞭望东方周刊》:中法文化年正在中国举行,你如何看待这次活动?将来,美国会和中国进行类似的文化展示活动吗? 裴孝贤:法国是美国历史上最为悠久的联盟国家。我希望中法文化部和两国使馆能成功举办此次活动。 在此期间,美国表演艺术家、画家和他们的展览作品也陆续来到中国。不久前,在北京和上海,NBA球队上演了激动人心的比赛。然而,这只是私人机构的往来。据我所知,中美目前没有一个类似法国的“中美文化年”计划,原因之一是美国没有文化部。 《瞭望东方周刊》:美国的文化政策是什么?美国为什么不设文化部? 裴孝贤:美国没有明确的官方文化政策。美国文化交流有不同的层面,很多是通过私人公司对外展示的。 许多国家都有文化部这样的政府部门。它给人这样的印象:高等文化的发展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与补贴。例如,法国就是补贴电影工业的国家之一。但美国人对此持有不同看法:艺术首先应来自于人们的创造性,而创造性作品是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努力。 美国没有文化部,但是美国家庭并不缺乏艺术、音乐和美。在美国,交响乐、剧院、电影院和书店有非常多的消费者和支持者。 《瞭望东方周刊》:请你评价一下中美文化交流的现状。 裴孝贤:中国有文化部,有政府部门支持中美文化艺术的交流和发展,美国驻华大使馆也组织了一系列活动。 目前中国一些独立制片人和组织者也在各个领域与美国艺术家开展合作。我想,随着中国文化的逐步繁荣,即使没有美国政府的支持,中国人民也将有越来越多的机会了解到美国的文化发展。 《瞭望东方周刊》:那么,目前的中美文化交流是否存在障碍? 裴孝贤:障碍是存在的。一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还有一点就是,组织这种商业活动的体系相对来说还不太发达。在美国人看来,中国的售票体系比较混乱。 当然,这是因为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比如说,美国博物馆能够负担得起中国艺术在美国展览所需要的巨额支出,并能从售票中得到些补偿,而在中国就不太可能做到这点。 还有一些障碍,即在中国电影院里准许放映的小部分美国电影,多数是动作片或票房大片,而不是戏剧或表现美国社会观的电影。 美国人崇尚乐观、志愿和先锋 《瞭望东方周刊》:国家间的交流需要增加了解,那么,请你简单向中国读者概括一下美国的文化特征好吗? 裴孝贤:美国精神可以概括为三点:即乐观、志愿、先锋。志愿者精神在美国十分流行,许多问题都是由当地社区的志愿者解决的。而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先锋扩展精神,更多的含义是创新和甘愿承担风险的态度。 惟一让所有美国人都同意的核心价值观应该是自由。美国人和中国人对自由有不同的感受。在美国,自由和个人主义不是没有限制的。自由指的是一种有秩序的行为。 《瞭望东方周刊》:在你看来,最能体现美国文化的标志是什么呢? 裴孝贤:“世界七大奇迹”中有长城、金字塔、古罗马角斗场、泰姬陵等等。我来谈一下美国的另外三个“奇迹”,它们应该是美国文化的标志物。 第一,是全长6.8万公里的美国州际高速公路。它给美国带来了繁荣,创造了财富。 第二,是快餐店。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是美国快餐业的先驱。在我们那一代,对于高中毕业后的大多数美国年轻人来说,参军是他们的“第一份工作”。但今天,年轻人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麦当劳打工。 第三,是超级市场。超市很好地解释了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 还有一个奇迹,那就是知识产权和专利权保护,这是林肯当选为总统前几年在一次演说中提到的。保护知识产权可以让文化和文明之花盛开。 谁也不能否认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瞭望东方周刊》:在美国人的心目中,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符号是什么? 裴孝贤: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等,这些是美国人对古代中国的印象。清朝晚期的时候,美国人对中国的认知还停留在皇权、腐败、贫穷和“黄祸”上。但庆幸的是,美国人在19世纪基于民族偏见对中国形成的印象,已经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消失了。 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非常注重宣传,目前许多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仍停留在那个年代。我不得不承认,美国人确实对中国有些负面印象。当然,在美国人心目中,中国人是一个勤奋的民族,非常重视教育,这两种印象一直没有改变。 我认为,美国人还没有感知到中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但2008年的奥运会将是一个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的契机,奥运会将改变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 《瞭望东方周刊》:你认为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是什么样的? 裴孝贤: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谁也不能否认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我亲眼见识到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产生的影响。其一是饮食。几年前我曾在非洲穆斯林国家游历,在尼日利亚的卡诺城,我发现那里有特别多的中餐馆。其二是武术。中国武术以它的博大精深让全世界都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有其他许多方面,举个简单的例子,欧美的室内装修中也可以看到许多中国文化的影响。 《瞭望东方周刊》:你看中国电影吗? 裴孝贤:上世纪80年代早期我在华盛顿学习中文的时候,我就有幸在第一届中美电影节上看到一些中国电影。我还记得《摇篮》和《小花》,但我更喜欢《摇篮》。电影技术把现实中红旗的色彩在屏幕上表现得愈加的鲜艳和浓烈。这让我明白了导演爱森斯坦在前苏联著名黑白电影《战舰波将金号》的结尾处,为什么用红旗作为革命象征。张艺谋和陈凯歌的电影在美国相当受欢迎。 美国文化并非强势文化 《瞭望东方周刊》:在你看来,目前世界上最强势的文化是什么?你如何看待文化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 裴孝贤:外国思想家似乎普遍认为美国文化是“最强有力的文化”。这种看法基于美国电影、音乐、教育和流行文化在全球的传播。但是我并不认为“单边主义”、“文化霸权”、“英语霸权”这样的词语是对美国文化现实的正确描述。 语言本身就包含了很多文化,这不是一两部电影或CD就能侵蚀的。担心一些来自英语的外来词的普遍使用就更没有道理。要对本国本民族文化充满信心,毕竟,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 《瞭望东方周刊》:全球化使地域文化和国家文化受到冲击,你如何看待文化全球化的问题? 裴孝贤:经济的全球化推动了文化的全球化进程,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阻止不了的。 在我的印象中,那些害怕全球化的人,实际上是认为自己的文化软弱无助。我认为这些人应该再多一点自信。日本文化是20世纪文化全球化的一部分,但日本人仍然是日本人。1980年我在韩国的时候,就听到了韩国对全球化的恐惧以及对自身文化脆弱的恐慌,但现在的韩国文化正在繁荣发展。 相关专题:瞭望东方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