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世纪周刊专题 > 正文

五角大楼与中情局明争暗斗 争当美国情报沙皇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7日17:10 新世纪周刊

  撰文/胡文韬

  长期以来,在美国情报界中,五角大楼与中情局的明争暗斗已是家常便饭,中情局局长虽然名义上对整个情报系统具有业务指导和协调职能,但并没有多少实权,在每年约400亿美元的情报费用中,五角大楼就占去了80%。

  在2004年12月17日布什刚刚签署完情报改革法案后没过两天,《纽约时报》就披露五角大楼正在制定一项旨在加强军方情报搜集职能的计划。

  尽管这份计划的具体细节尚不清楚。但无论从计划提出的时机,还是其中包含的主要内容来看,都颇值得玩味,并再一次折射出国防部与中央情报局延续多年的权力之争。

  反思:情报带来切肤之痛

  出于“9·11”事件和伊拉克“情报门”带来的切肤之痛,布什下决心对美国情报系统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

  布什连续走了三步棋:先是丢车保帅,让中情局局长特尼特“因个人原因辞职”,做了情报失误的替罪羊;再在“9 ·11”调查报告出炉后,又顺理成章地吸纳报告提出的建议,宣布设立国家情报总监和组建国家反恐中心,并提名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戈斯填补特尼特的空缺;当赢得大选后,又和副总统切尼一道游说参众两院,终于通过改革法案,正式启动了5 0多年来美国情报系统最大规模的结构重组。虽然这次法案以压倒多数获得通过,但也是一波三折,遇到了极端共和党人和五角大楼的强力阻拦。

  这份长达600多页的法案,核心内容是设立国家情报局长。由于该职务直接向总统负责,具有统管全美15个情报机构的权力,地位十分显赫,因此私下里美国高官都称之谓“情报沙皇”。

  危言:美兵生命面临威胁

  “所有的情报部门预算,将由情报局长负责决定,情报局长还要指导如何利用这些资金”,布什在签署法案时的这番表态,说明他正试图给予情报局长以更大的财权和影响力。但这些正是五角大楼不愿看到的。

  由于新法案减少了国防部在情报机构的势力,弱化了军方在情报管理上的控制权,五角大楼自然要有怨气。早一些的提案还计划把原属五角大楼掌管的国家安全局、国家侦察局和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三大机构都划到情报局长的名下,对此拉姆斯菲尔德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在法案通过前,他就表示,法案可能会使“美军士兵的生命安全在战争中面临严重威胁”。尽管经过多回合的讨价还价,最终通过的法案在措辞上故意模糊了国家情报局长的权限,但这又为情报部门之间的继续争斗埋下了种子。

  种子很快就开始发芽。这次五角大楼的计划,军方就提出要进一步扩大自己,在打击恐怖组织和防核扩散行动中的情报搜集作用,而这在过去都是中情局的传统地盘。拉姆斯菲尔德急于单干的音调,多少与布什“我们的情报事业将会变得更加团结、更加协调和有效”的希望有点不太和谐。

  转型:强化美军情报优势

  事实上,拉姆斯菲尔德对中情局一直心存芥蒂。

  据《华盛顿观察周刊》报道,2002年初,五角大楼曾提议在国防部创立一个“战略影响办公室”,鼓吹通过有目的地发布虚假情报信息来影响和控制世界舆论,但终因中情局等机构的激烈反对而夭折。“9·11”之后不久,在拉姆斯菲尔德的授意下,国防部偷偷成立了一个由4-5人组成的特别情报小组,专门过滤各种情报资料,从中筛选出被其他情报机构疏忽或轻视的重要情报线索,为“倒萨”找到更有说服力的“证据”。这充分体现了拉姆斯菲尔德对中情局工作能力和办事效率的不信任。

  美国目前80%以上的情报都依赖于卫星等高技术手段,但在对付用原始方式进行信息传递的“基地”组织却难有用武之地,本·拉登的行踪一直难以掌握,在这种情况下,发挥间谍作用、加强人力侦察的思路自然而然被提了出来。

  这次五角大楼计划中的主导性思想,就是要进行“情报搜集作战”,即加大人力情报搜集的力度,为获取情报而作战。这一思想蕴含的深层次目的和意图,是进一步扩大美军特种部队的情报侦搜功能,使其全面肩负起在全球范围内执行打击恐怖组织的重任,满足新时期美国的战略需求。当前,拉姆斯菲尔德正主导美军进行全方位的军事转型,强化美军的情报优势是其中的重要任务,特种部队向“多能化、特工化”转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拉姆斯菲尔德军事转型的大战略。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