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难民后代回老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30日21:21 世界新闻报 | ||||||||
《世界新闻报》驻阿根廷记者 李晶晶 六十年后重回故土 “我记得这里应该有一座礼拜堂,应该就是这里。”年过八旬的库尔特·格拉瑟回忆道:“这就好像是突然点亮了一盏灯,原本以为已经遗忘的一切一下子又都想起来了。”
这是柏林市政府从1969年开始实施的一项计划:邀请当年为躲避纳粹迫害而被迫移居海外的德国人“回家看看”。柏林政府每年组织两次这样的返乡活动,邀请数十位侨胞来柏林观光,到今年为止一共邀请了3.3万多人。 对于这些大多已到古稀、耄耋之年的老人来说,能在有生之年重新踏上故土无疑是件令人备感激动的事情。在这里,他们受到了“家乡人”的热情款待。 思乡之情很重 库尔特出生在维也纳,不到3岁时就随父母移居柏林。1933年,他曾在狂热的人群中见到了近在咫尺的希特勒。当时他怎么也想不到这位小个子的“元首”会给他的犹太同胞带来无穷无尽的苦难。6年以后,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库尔特举家迁往阿根廷,在地球的另一端开始了新生活。 柏林对于73岁的马里翁·阿茨可以说是完全陌生的,因为他离开这里时只有6个月大。1933年,马里翁的父亲仅仅因为解雇了家里的花匠就被扣上“企图反对元首”的罪名投进了监狱。后来,在母亲的多方奔走之下,父亲平安地回到了家里,一家人辗转荷兰、法国,最终定居阿根廷。 “尽管我对在德国的生活完全没有记忆,但我总感到和这个国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家里我们一直讲德语,父母还把我送进德语学校念书。”也正是因为年纪小的缘故,适应异乡的生活对于马里翁来说没费什么力气,但他的母亲却一生都为思乡之情所苦。“妈妈始终讲不好西班牙语。她每天都到港口上,望着开往欧洲的客轮,一直到它消失在地平线那边。日复一日,天天如此。” 阿根廷接收大量移民 阿根廷是个移民国家。在来到阿根廷的各国移民中,德裔是其中重要的一支。说到德裔阿根廷人,许多人有个误解,认为阿根廷籍德国人就等于纳粹逃犯,这无疑是受了媒体不时曝出的“前党卫军军官在阿根廷落网”之类新闻的影响。的确,二战后阿根廷接收了大量欧洲移民,其中不乏隐姓埋名的纳粹战犯。 实际上,阿根廷接收德国移民早在19世纪中叶就开始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曾出现了一个高潮。希特勒上台后,阿根廷向成千上万受纳粹迫害的犹太人和不同政见者敞开了大门。仅在1933年至1939年间,阿根廷就接收了超过4万名犹太难民,是继美国之后收容犹太难民最多的国家,而这些犹太难民中绝大部分来自德国。 在德国移民聚居的地方,他们至今保留了故乡的生活习俗,按照家乡的式样建造房屋,用德语交流,甚至连街上的路牌都用德语标注。 尽管悉心地呵护着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但如今这些德国移民早已经把阿根廷当成了自己的祖国。他们和来自其他地方的移民一起建设着这个由移民后裔构成的国家,成为它充满多样性和包容性的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关专题:世界新闻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