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新京报:“卡特里娜”撕裂“两个美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0日17:36 新京报

  作者:王恬

  连日来,从美国新奥尔良市传来的洪水泛滥、灾民困顿的电视画面令世人震惊。死亡、饥饿、抢劫、医疗匮乏,这一切让人无法与超级大国美国联系起来,就连美联社也不禁质问:“这难道发生在美国?”电视画面还泄露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几乎所有灾民都是黑人。在新奥尔良45万人口中,约12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其中70%是黑人。

  《今日美国报》的社论标题一针见血———“飓风暴露出阶级和种族问题”。

  “两个美国”的反差如此强烈,令学者感到震惊

  近年来,美国社会一直有“两个美国”之说,意即美国“以种族和阶级分裂为两个美国”。卡特里娜飓风的来袭彻底撕裂了新奥尔良的种族和阶级分野,使“两个美国”暴露无遗,一边是逃之夭夭的富足的美国人,一边是困守愁城的贫穷的美国人。

  新奥尔良所呈现出的“两个美国”的反差如此强烈,就连毕生研究美国种族与阶级问题的学者也感到震惊。

哈佛大学著名社会学家克里斯托弗·金克斯对记者这样解释他的意外之情:“也许这只是我早已知道的东西突然出现在我眼前。这与我所了解的美国社会并不矛盾,但它决不是我所想见到的美国社会。”越来越多的社会调查研究表明,种族与阶级仍然是美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因素,一个人所属的种族和阶级与他能否成功密切相关。

  美国的种族歧视仍然以各种微妙的形式无处不在

  种族歧视是美国社会的老问题,尽管近几十年来美国在种族融合方面做出不少努力,但种族歧视仍然以各种微妙的形式无处不在。

  根据美国广播公司和《华盛顿邮报》最近的一项民意调查,64%的黑人说自己曾遭受过种族歧视,20%的黑人说他们经常受到歧视,55%的黑人说美国的种族关系不好。另有一项调查显示,在找工作时,那些有着“白人名字”的人比起“黑人名字”的人更容易获得面试机会,甚至有犯罪记录的白人也比没有犯罪记录的黑人更容易找到工作。在租房或买房时,黑人往往被自己中意的房子的房东拒绝,而白人则尽量避开黑人居民较多的地区。

  因此,虽然主流社会以“非洲裔美国人”来尊称黑人,虽然有众多“政治正确”的清规戒律,但这都不能掩盖一个事实:在美国身为黑人即意味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克服种种偏见和障碍,否则会比别人更容易沦为穷人。

  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发现很难上升到更高的社会阶层

  阶级对许多美国人来说是一个遥远的字眼,甚至有人质疑它在今日美国社会的存在,但《纽约时报》今年公布的一项耗时一年的研究表明,过去30多年来,在美国这块“无限机遇之土地”,阶级对命运的决定性作用更大了,而不是更小。曾几何时,“美国梦”彰显世界,从底层向高层的社会流动是“美国梦”的核心。如今,虽然整体生活水平在提高,但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发现很难上升到更高的社会阶层。

  阶级意识和阶级语言在消退,同时,阶级重组了美国社会

  相比30年前,美国人更容易陷在他们出生时的那个阶层里。数十年的跟踪调查显示,曾经以为只会持续两三代人的家族经济优势实际上能延续五代人,美国学术界已经不倾向认为穷人的后代享有与富人的后代同等的机会。无论孩子从父母那里继承了什么———金钱、技能、习惯或社会关系等,今天看来都更加重要。

  “你所要做的最重要决定就是选择你的父母”,这是美国老话,今天更是真理。比较研究发现,美国的社会流动性实际上还不如英国、法国、加拿大和北欧国家。

  今天的美国是历史上最强大的国家,但正像新奥尔良悲剧所揭示的,这也是一个贫富差距巨大的国家。从1979年到2001年,去掉通胀因素,美国1%的最富有家庭的平均税后收入上升139%,超过70万美元;20%的中间收入家庭的平均税后收入上升17%,为4.4万美元;20%的最贫穷家庭的平均税后收入只上升9%.调查显示,越来越少的家庭能够在收入阶梯上向上流动,上世纪70年代的流动性优于80年代,80年代的流动性则优于90年代。

  加州大学社会学教授迈克尔·侯特无法认同“阶级时代已经结束”的观点,他说:“阶级意识和阶级语言在消退,但正在此时,阶级重组了美国社会。我认为这些‘阶级消亡’的讨论非常天真和具有讽刺意味,因为我们正处于一个不平等日益加剧和社会重构的时代。”新奥尔良的积水据说要三至六个月才能排干,城市重建也将花费数年,但美国毕竟是超级大国,这样的局部灾难并不对美国构成挑战。问题在于,新奥尔良灾情所暴露的“两个美国”将长久印记在美国人心里,由种族和阶级造成的分裂感将长久考验美利坚民族的凝聚力。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