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后的改革与崛起:从中国学到卧薪尝胆精神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2日10:28 瞭望东方周刊 | |||||||||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陆洋/上海报道 日本凭什么 日本,我们可以恨它,可以骂它,但不可以轻视它,甚至不可以不学习它
8月25日。日本北部地区岩手县。 晚上7点多钟,下班的日本人步履匆匆,穿行在街道和公交车上。但谁也没有料到,里氏6.2级的地震在脚下突然爆发。 先是一阵惊恐,但感觉到是地震后,人们的脸上马上恢复了平静,大家立刻采取各种躲避措施。生活在地震多发带的日本人,已经习惯了恶魔的频频光顾。 日本人认为,去年末印度洋大地震的余波还在发威,且这个威力已慢慢北移。 “这可能是50年,甚至是100年一遇大地震的先兆。”日本人早就从那次灾难中,看到自己国土将要遭受威胁。于是,他们也早早地做好一切预防准备。 地震、火山、台风、海啸——这就是日本人生活的基本环境。 “我们没有一块安宁的土地。”日本人经常无奈地说。但与此同时,他们学会了用木材、塑料和铝合金等轻型材料造房子,他们懂得把高楼的地基打到海底的岩石上才更牢固。 就这样,在无数次家园被摧毁之后,日本人又从容地投入重建,而且建得比以前还要好。 与中国分道扬镳 在日本南方城市众多的历史博物馆里,保存着一个“倭国金印”。这是中国古代皇帝封日本为“倭”时送的大印。博物馆的管理人员把它当作宝贝一样向游人介绍,似乎“倭”这个字对于他们来说,一点也没有羞惭的意思。 中国的参观者对此感到匪夷可思。 至今,对于日本文化是从中国唐朝学来的,日本人从不讳言。他们有些人甚至说,日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分支。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到19世纪中叶,“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中国和日本封建王朝,被西方列强的炮火“炸开了眼”。它们在反抗与反思之后,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日本放弃了幕府时代“锁国政策”的纲领性国策,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大力兴办近代工业,推行地税改革,实行“文明开化”教育,整顿封建士族,改编和扩建陆海军……日本的近代化从此拉开帷幕。 福泽谕吉是一个出身于下级武士家庭的思想家,曾三次出访欧洲和美国并深受触动,他提出了“脱亚入欧”的思想。直到现在,日本在西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终于成为世界经济的楷模。 然而,当时,隔海相望的中国,李鸿章等洋务强国派虽致力于增强军事力量,但是,封建保守的国家制度,却一点也没有触动。甲午一战,中国大败于日本。 梁启超一语中的地点出了李鸿章的悲剧所在:“一时言富强者知有兵事,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不知有国务。”李鸿章的悲剧也就是中国的悲剧。 所以,当历史的主题从封建制度过渡到资本主义制度之时,日本已为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中国这个负重的庞大身躯要想转变,难度和束缚都要大得多。 日本,就这样与中国分道扬镳了。 一直想与中国平起平坐 2005年3月,曾经在日本留学的一些中国人奔走相告,他们的日本朋友森田先生去世了,他们之所以如此重视与森田先生的友谊,不仅仅因为老人生前给予中国留学生很多帮助,还因为他与中国有着一段不解情缘。 森田在世时,曾担任日本的中国本溪湖研究局局长。他每年都去中国辽宁本溪看看,那里不仅是他做研究的地方,还是他的出生地。 上世纪30年代,森田的父母随日本的“满蒙开拓团”移民到中国东北。在森田的记忆中,他们家与当地人和睦相处,而他自己的性格中也多少带了些中国东北人的大方与豪爽。 来华的日本移民是被动的。而他们的政府却早就谋划着“大陆政策”了。 还在公元7世纪,日本国王遣使来华,其所献国书中就有“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的表述。这里已体现了与中国平起平坐的思想。 而到了中国的大唐王朝衰落之时,日本对中国的称谓已经由“邻国”改为“藩国”了。 到了16世纪末的德川幕府时期,日本拒绝接受中国皇帝的册封,并将朝鲜收入自己的纳贡体系。 1871年,《日清修好条约》签订,日本天皇如愿以偿地与大清皇帝平起平坐了。 相关专题:瞭望东方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