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中国青年报:小泉与“抵抗派”的默契与变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6日14:04 中国青年报

  作者:卓南生

  四年来被抨击为“抵抗势力”的党内主流派(以自民党参议院议员会长青木干雄为首的桥本派),对于小泉表演所采取的基本战略是,只要小泉的“改革”不触及他们的既得核心权益,也就闭住一只眼睛,“做挨打状”。因为,如果逼真地演出“挨打剧”能替自民党在各级议会选举中保住议席,水涨船高,自民党“改革”者与被称为阻挠改革的“抵抗势力”
就会双赢,何乐而不为呢?四年来小泉与党内“抵抗势力”之间虽有所摩擦,但却能相安无事,就是根据这样的剧本与剧情上演的。说得极端些,“先骗选民后分赃”,已成为自民党内“改革派”与“反改革派”两者之间早已达成的默契。

  阻止“风筝”坠地

  了解了小泉与党内“抵制势力”上述错综复杂的微妙关系,人们再回头观察小泉“人气”的漂浮不定,也就不会感到特别惊奇了。

  那么,在前述“改革者”小泉与自民党内“抵抗势力”表面上势不两立,而实际上则各取所需、相安无事的气氛中,小泉首相这回为何要舍弃双赢的双簧表演,铤而走险,来个问政于民的“邮政民营化问题”的大选呢?

  简单的答案是:面对一事无成的政绩,只知哗众取宠的小泉知道,如果要使他赖以生存的支持率不再往下滑,不让“风筝”坠地,就得找个兴奋点,耍些花招。邮政民营化问题,就是小泉看中的兴奋点与花招。

  小泉首相为何特别看中“邮政民营化”问题呢?

  不少日本分析家在表示难以理喻的同时,便带着

幽默的口吻说:因为“邮政”问题是小泉高举“政改”旗号时的“初恋情人”。在小泉看来,对于“道路公团”等问题,他可以同意抽筋去骨,甚至全面让步,但对于他一见钟情的“邮政问题”,“抵抗势力”总得给他一个面子,摆出妥协的姿态(哪怕是与最初的
邮政改革
构想大有出入),以便他可以向选民有个交待,象征其“改革精神犹存”。这就是“邮政民营化法案”几经折腾与修改,最终还是要出笼的背景。

  “初恋情人”不被认可

  对于小泉誓不全面妥协的“邮政民营化法案”,民间最初的反应其实十分冷淡。今年2月,在官方一项有关政策“重要度”的民意调查中,发现邮政民营化问题在接受调查者眼中名列第8位。7月间,《读卖新闻》曾列出17项有关“内阁应最优先考虑的课题”进行民意测验,结果显示列举“邮政民营化”者只有9.6%,远远落后于要求优先考虑经济景气对策的62.2%和重视养老金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53.2%。足见民众之看法与被小泉喻为“改革之源头”的“邮政民营化”的看法有巨大的差距。

  正是看到了小泉与民众看法差距巨大,自民党内原本与小泉关系微妙的“邮政族”(即与现有邮政体制的既得利益者关系紧密,并为维护其利益而奔波、卖命的国会议员们)纷纷出面与小泉唱对台戏。其结果是,在众议院有关法案的表决中,共有30余名自民党议员临阵倒戈,致使该法案只以5票的优势通过。

  当时,被激怒的自民党总裁小泉就亮出解散国会、问政于民的“大选牌”。他警告道:“投反对票,就意味着对小泉内阁投不信任票。”他原本以为只要这样一吓唬,就能促使党内那些谈大选色变的“同志”们倾巢而出,劝阻参议院“邮政族”议员等的造反。但没想到,此举除了迫使党内龟井派的一名众议员永冈洋治惊慌失措而最终走上自杀道路之外,并不能挽回该法案在参议院被否决的劣势。

  矛盾重重出人命

  永冈洋治在众议院票决后不久自寻短见,是与他的下列苦恼分不开的。

  按照自民党龟井派及其选区“后援会”等支持者的意愿,他当然得投反对票。但这样一来,就将得罪小泉首相,违抗“以大局为重”、主张忍辱“做挨打状”、继续演双簧的自民党参议院议员会长青木的旨意。这也意味着在未来的众议院大选中,永冈将不可能成为自民党正式候选人,而得自筹日元数千万元乃至1亿元的庞大竞选费用。

  不仅如此,自民党最佳合作伙伴公明党已放话,不会和被小泉视为“叛徒”的自民党人合作。届时被小泉视为“叛徒”者,将丧失公明党风吹雨打都不散的“宗教票”,其处境之艰困不难想像。曾经尝过落选滋味及知道选举怎样也不能缺少金钱的永冈,在众议院的有关票决中,终于投下了支持小泉邮政民营化主张的票。但此举无疑将他置于与其所属龟井派及其选区“后援会”支持者的对立面。在“地缘”、“血缘”、“钱脉”、“人脉”数重矛盾的压力下,永冈自我了结了其年仅54岁的生命。所谓日本政治风土已起变化,这是很好的讽刺与写照。

  (作者为新加坡学者,日本龙谷大学教授,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客座教授。)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