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方周末专题 > 正文

中美尖峰时刻 重要与亲密的距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0日10:33 南方周末

  美国财长斯诺和“财神”格林斯潘前脚刚到,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后脚又至,而美国总统布什不久也将开始其 任内的第三次中国之行。从年中的赖斯、古铁雷斯……到现在的拉姆斯菲尔德,以及稍后的布什,如此密集的访问已让人见怪 不怪。别以为中美迎来了又一个蜜月,因为来的每一张笑脸也许有善意,但肯定带着一串的麻烦……

  □本报记者 李盛

  10月18日下午,作为美国国防部长的拉姆斯菲尔德终于现身北京,带着一张笑脸。尽管此前他曾以不同身份来过 中国,但在他成为现任国防部长的几年中,中国人却很少能见到他的笑容。

  迎接他的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熊光楷上将也带着笑容。这种善意中国很早就向拉姆斯菲尔德表示了,不过那时他似乎并 不领情。

  拉姆斯菲尔德是同一时间出现在中国的第三位高官,美国财长斯诺和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比他稍早。这样的场景在最 近并不少见。但北京大学的朱锋教授却告诫说,加速的高层互访只能说明两国关系“重要”,并不代表关系“亲密”,因为关 系不亲密,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所以领导人才需要这样“跑来跑去”。

  谁都知道中美关系是一局复杂的棋,但对于所有人来说不管是“接触加遏制”,还是“融合加牵制”,接触总比冷战 要好。

  斯诺的“事实调查之旅”

  早一星期抵华的美国财务部长斯诺,几天里马不停蹄。从上海证交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到成都市,再转回北京参加 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及美中经济联委会年度会议。斯诺将之称为“事实调查之旅”。

  在成都木兰镇的农贸市场,当肉贩梁才权告诉斯诺,他案上摆的猪肉4元钱一斤时,美国驻华大使雷德脱口而出“太 贵了”,这引来众人大笑,恐怕也让斯诺充分认识了人民币。

  10月12日在上海证交所,在被问到他是否认为中国为“货币操纵国”时,斯诺表态谨慎:“在‘操纵货币国’这 个概念上,我们对所有的国家都一直进行评估”,并强调“持续在更加灵活

汇率机制的道路上发展,是中国的利益所在”。

  斯诺必须给美国的国会和媒体一个说法。在他出访之前,国会以及几乎所有美国媒体就把“督促

人民币升值”的使命 赋予了他。所以,斯诺会审慎地告诉中国,人民币与美元脱钩尽管非常重要,但“对于美国政治家,尤其是一些国会议员,已 经远远不够”。

  但斯诺显然更明白,若是中国被贴上货币操纵国的标签,就会给美国国会以充足的弹药,加剧双边贸易摩擦。因此, 美国财政部将原定于10月15日向国会提交的全球货币政策报告推迟到11月初,为的就是使报告能包括斯诺访华了解到的 具体信息。

  当然,汇率并非全部。美国重视的还有中国出口主导发展策略的转向以及促使中国向美国公司开放金融服务业市场方 面。斯诺在上海和成都的发言表明,美方不会再揪住单一的汇率问题。但这是否意味着双方的对话与谈判空间会因此得以拓展 呢?

  “老明星”格林斯潘

  “格老来了!”。格林斯潘“充满智慧的头顶”在中国同样有吸引力。10月15日,当这位执掌美联储18年、被 誉为“财神”的人物出现在人民大会堂时,同样也成就了中国“追星族”。这是格老在其任内的第一次、恐怕也是最后一次访 华。他来华是参加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

  曾有美国媒体说:我们不关心美国总统是谁,只关心美联储主席是否还是格林斯潘。而这一次,分析人士关心的格林 斯潘此行对中美两大经济体今后关系的走向会有什么影响,会如何解决当前中美之间的经济问题。

  此次“20国”会议是闭门会议,没安排专门采访,记者们不得不使尽解数接近格林斯潘,更有执著的记者守在盥洗 室门口,但谨慎、冷静的格林斯潘嘴里说出的只有“sorry”。不过,格林斯潘却不介意同中国中央银行行长周小川低低 耳语。两人究竟说了些什么,外界不得而知,据称两人当时的表情都显得有些严肃。

  有消息说,布什希望格林斯潘能够帮助他找到一种办法,以他的威望来向国会中的贸易保护主义者做出一个保证,从 而缓解美国国会对中美贸易施加的压力。

  拉氏的“第一步”

  拉姆斯菲尔德是幸运的,国防部长任内第一次访华,就有机会参观中国“二炮的导弹防御指挥中心”,这使拉氏成为 首位得以访问“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神经中枢”的美国官员。

  其实,中国早在四年前就向拉姆斯菲尔德发出了访华邀请。对于拉氏为何姗姗来迟,五角大楼方面前后的解释有:“ 我国目前处于战争状态,他日理万机;我们仍在考虑之中;我们正准备有关具体细节、时机……”

  对于这些典型的外交辞令,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坎贝尔的解释则直露得多,“在美国与中国友好的时候,我认识的所 有五角大楼的高级官员都希望去中国。在那两年之后突然出现180度急转弯,没一个人要去中国,他们不是忽然得了什么病 症就是有什么特别的困难。高级将领去中国仿佛是一种职业生涯的自杀,是政治自杀。”

  拉姆斯菲尔德被认为是美国鹰派的代表,他一直把中国看作美国在亚洲的主要威胁。他上任80天就因为中美撞机事 件下令中断了所有的对华军事交流,即使布什在“9·11”后要求全面恢复美中军事交流,拉氏依旧消极对待。正因为如此 ,拉姆斯菲尔德的首次访华被认为是中美两军高层交往中的一个突破。

  拉姆斯菲尔德的态度的转变是在年初,他说:“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具体的事情来推动这种关系。”这或许是为了配合 美国政府与中国适应的脚步吧。毕竟现在谁离中国太远,谁的发言权就会受影响。其实,他对中国并不陌生,在1999年, 他曾率领美国对外政策理事会代表团走访中国,而现任中国国防部长曹刚川也会见了他们。

  此次访华,拉姆斯菲尔德还将会见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并参观“神舟六号”飞行控制中心、中央党校、军事科学院 等等。美国防官员指出,“从2001年到现在,中美关系兜了一个大圈子,现在总算有了头绪了,这一点从拉姆斯菲尔德这 次将史无前例地走访中国二炮的导弹防御指挥中心这件事情中,就可以看出端倪。”

  尽管拉氏的访问会继续中美之间的战略对话,会在台湾问题、朝核问题、人权问题以及设立中美军事热线等方面与中 国交换意见。不过,拉氏究竟能否弄明白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意图,中方能否说服美国改变对台军售的立场,显然希望并不大。 因此有评论认为,这次会议的象征性更大,主要是凸显了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会着重于推动中美军事交流,为总统布什11月 访华营造一个积极的气氛。

  财政、贸易、金融、军事,这些国家利益最重要的部分,同样也是中美误解、摩擦最密集的领域,因此,中美关系的 任何变化才如此让世界揪心;三位美国高官同时出现在中国才如此吸引人的眼球。不过现在,这至少证明美国已经承认并准备 接受中国的“崛起”,中美关系已经过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时代。

  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曾经历了中美关系大起大落的布什,在其任内的第三次访华或可有所期待。

  离别

  在达尔富尔的日子结束了,周而往复、没有多少成就感的工作、无助的人、无助的面容,这就是达尔富尔给予我们这 些外来者最深的印象。

  我“无国界医生”的使命已时日无多。

  晚上,将近凌晨二时,“砰!砰!”两声枪响把我从梦中惊醒。坐起未定,又两声枪响传来。枪声仿佛就在营地附近 ,我有点惊慌——我应留在房内,还是出去?若有人冲进来,我该怎么办?守卫在营内四处巡视的脚步嘈杂,然后一切又归于 沉寂,在这样的沉寂中我不知怎的又进入梦乡。

  早起后,我兴奋地和队员讨论前晚的枪声,他们却出奇地平淡和镇定,“这里每晚都会有枪声。”难道是之前我睡得 太熟了吗?

  兴奋归兴奋,工作还在继续。那个由哈比拉送来、患肠道梗塞的男病人,至今无法接受手术。原因依然是没有血。我 们遍寻他在埃朱奈纳的亲戚,向他们求助,但除了血型不符的儿子始终没有人到医院接受血液测试……

  显然,要改变当地的情况,几个月、几年可能都是远远不够的,也非我个人能够办到。

  以当地十分普遍的疟疾为例,大部分当地人一生最少感染一次疟疾,他们也知道疟疾是什么一回事,但往往是不到最 后一刻不会到医院。当地医生给他们的治疗有时并不恰当,可能会开出失效或分量不当的药物。至于已成肆虐之势的结核病, 苏丹虽有全国抗结核病计划,但却始终未能全面推行。还有

艾滋病……

  在过去一段日子,我尝试为“无国界医生”的女健康辅导员,设计一些关于这些疾病的基本训练。她们一般都是难民 ,通过探访邻居在闲谈中向他们灌输健康教育。集中教授疾病的成因、传播途径、治疗及预防方法,希望透过增加社区对疟疾 、结核病和艾滋病的关注,促使当地人小心预防,并在感染疾病后,尽早到诊所求医。

  而过去数周,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倒是当地人面对死亡的态度。

  犹记得那个因贫血而死的孕妇,她的亲人只是在黯然落泪。对当地人来说,一个人“要死便死”,不会认为有其它选 择或避免方法。对于死亡,他们接受起来显得那么容易。

  离开埃朱奈纳的当日早上,在办事处等候司机送我到机场期间,办事处已收到三个来电,要求把病人送到埃朱奈纳医 院,其中一个是来自克伦力、受了枪伤的男人,他会像我过去三星期所遇到的很多病人一样,即使被送到医院,最终也难逃死 亡的厄运吗?

  在往机场的路上我依然想着在埃朱奈纳的日子,目光落在脚上,那是一双与大部分的志愿人员一样,穿着简便拖鞋, 习惯于烈日下在黄土上走来走去的脚。把已经龟裂的双脚放回一双舒适的鞋子之内,感觉,不是太习惯。就如要从这个被遗忘 的国土,重回繁嚣的城市一样。

  相关专题:南方周末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