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全球变暖趋势下缘何严重降雪事件频发(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4日15:54 新民周刊
全球变暖趋势下缘何严重降雪事件频发(图)

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一幢居民楼前,孩子们在雪地上玩耍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全球变暖趋势下缘何严重降雪事件频发(图)

12月11日,山东烟台突降暴雪,图为铲雪车在清除积雪


  撰稿 黄祺(记者)

  暴雪灾难

  司机卡迪尔以为自己是在梦中,他在机场附近的公路上开车,眼前,一架巨大的飞机冲上了公路。“这是真的,还是游戏?”卡迪尔惊呆了,直到他听见求救的呼喊声。卡迪尔
跑到飞机旁,这架波音737飞机撞到了两辆汽车。

  在这之前,看到这架飞机的还有6岁的小男孩乔舒亚·伍兹,他和家人乘车去看望祖母,他是个对飞机、卡车充满兴趣的孩子,他从来没有看到过飞机离他如此的近。但是,还没等汽车里乔舒亚·伍兹和家人反应过来,飞机庞大的身躯已经向汽车压来。路人从汽车里救出了乔舒亚一家,不幸的是,在被送往医院途中,乔舒亚因为伤势过重死亡。

  飞来横祸发生在美国中途岛机场,美国当地时间12月8日晚上7点15分。中途岛机场笼罩在暴风雪中,机场地区积雪厚达约18厘米,飞机降落前,为了等待机场清理出跑道,搭乘着98名乘客和5名机组人员的飞机在空中盘旋了近1个小时。着陆后,飞机颠簸起来,没有停在跑道上,而是冲破机场西北角的铁栅栏,滑入两条公路的交汇处。

  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前主席称,当时恶劣的天气状况可能会成为事故原因调查的重点。

  这个冬天,暴风雪不仅导致了突发事故,也给城市的正常运转带来麻烦甚至灾难。

  12月9日晚间,加拿大东部新斯科舍省遭暴风雪袭击,全省大部分地区积雪厚度达15到25厘米,部分地区甚至达40厘米。暴风雪使10万用户的电力供应中断,机场也被迫关闭,空中和陆路交通受到严重影响。此前的11月份,欧洲的德国、法国、英国、捷克、瑞士、奥地利也遭遇了罕见的大雪。

  暖冬还是寒冬?

  地球正在变得越来越热,全球变暖趋势的预测得到了大多数气象学家的认可,但是,不仅在欧洲,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人明显感受到了不同,似乎这个冬天比往年更加寒冷。

  根据气象台连续5天日均气温低于10℃方为气象意义上入冬的标准,上海市于12月4日正式入冬,这个日期在申城近10年入冬时间中名列第三。气象记录证明,今年上海市入冬不仅时间赶早,而且来势凶猛,使得近期成为近10年来同期最冷的几天。在2004年以前,上海市连续16年“暖冬”,直到去年冬季持续的雨雪,才结束了连续的温暖冬天。

  全国许多地方的同期最低气温纪录,在12月内被更新。北京市12月4日最低气温为-9.1℃,是北京近50年来同期最低气温。中国东北部的大连市连续降雪41个小时,是54年来罕见的现象。

  全球变暖,为何冬天更加寒冷,暴风雪越来越多呢?记者采访了德国著名气候学家,德国基尔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教授莫吉布·拉提夫。

  他认为,冬季的寒冷和暴风雪的增加,并不能推翻“全球变暖”的判断,“暖冬是全球变暖的第一个信号,我们还是会遭遇一些寒冷的冬天”。相反,“少量的降雪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一种反应”。莫吉布·拉提夫说:“我们观察到的最近严重的降雪事件仅仅是气候自然条件无序的反应。”

  莫吉布·拉提夫认为,越来越多的强降水,包括降雨和降雪,是全球变暖的表现,特别是在夏天。然而,强降水将会与越来越多的频繁发生的干旱交替出现。因此,一方面,严重雨雪愈加频繁,另一方面,干旱会越来越多。

  “后天”先兆?

  很多人对全球变暖引起的气候异常担忧,这种担忧被以极端的形式搬上银幕,美国电影《后天》上映后,曾引起强烈的反响,电影中纽约被迅速冰封的场景让人不寒而栗。电影描述了全球变暖导致南北极冰山融化,大量淡水注入海洋后,破坏了墨西哥暖流的运动。墨西哥暖流是向北半球送去温暖的重要洋流,它的减弱让北半球陷入寒冷,并且迅速地进入冰河时代。

  电影导演称,《后天》依据科学预测。英国自然海洋学中心的研究人员近期在《自然》上发表文章说,驱动墨西哥暖流的洋流系统自1992年以来减慢30%,这是全球变暖所造成的。气候专家对于这些变化如何影响气候还不能确定。

  当欧洲和中国部分地区遭遇暴雪和寒冷时,有人自然会联想到《后天》。

  “电影《后天》是虚构的,我不认为会出现因为墨西哥暖流变弱而开始新的冰河时代。”莫吉布·拉提夫说,但是,全球变暖的趋势却实在地被更多的证据证实。

  2004年,一则新闻在中国流传:美国五角大楼“秘密报告”中说,“今后20年内,全球气候将发生突变,一场全球性灾难就摆在我们面前,成千上万的人将在自然灾害中死亡。”“到2020年,欧洲的沿海城市将被上升的海平面所淹没,英国气候将像西伯利亚一样寒冷干燥。核战、大旱、饥饿和暴乱等问题将困扰全球各国。”“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2010年以后,中国北方水患不断,南方一片干旱……”

  按照这份报告的预测,5年以后,全球气候将发生剧烈的变化。记者询问莫吉布·拉提夫教授对这个预测的看法,他回答说:“这是不严肃的,气候的改变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

  但莫吉布·拉提夫肯定的是,洪水暴雪等极端天气将越来越多,他说,“气候变化的反应是滞后的,无论如何我们将感觉到越来越热,越来越热意味着更多的极端天气,如更加剧烈的台风。”可以预见的是,因恶劣气候导致的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也将增加。

  联合国世界气候变化会议近期发布报告证明,2005年将成为有记录以来气候最糟糕的一年。

  世界自然基金会提交的这份报告称,2005年的糟糕气候表现在:全球平均气温最高,北极圈冰层融化最剧烈,大西洋飓风最肆虐,加勒比海域水温最高。今年还是亚马逊河流域几十年来最干燥的一年,其干旱程度比上世纪任何时候都要剧烈。

  报告援引美国政府部门以及世界气象组织的数据说,美国航天局10月一份报告显示,2005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998年创纪录的年份还要高;美国飓风研究中心记录的飓风次数甚至超出了26个字母的范围;9月份北极圈冰层面积创下新低。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有效吗?

  气候反应的滞后性,让我们对将来的气候变化难以把握,但这样的规律也许也为人类改善将来气候状况赢得了可贵的时间。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已经被科学研究证明,莫吉布·拉提夫教授告诉记者,“在最近100年中,大约60%-70%导致变暖的原因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已经超过纪录,但是,气候改变是滞后的,几十年后才能反映出来。因此,在未来几十年,我们将遇到越来越温暖的季节。在2100年以前,将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对气温升高的影响限制在2摄氏度以内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将来温度将上升大约6摄氏度。”

  莫吉布·拉提认为,“我们需要的是大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50年以前大约减少50%”。“如果我们使用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太阳能,我们才可能达到这个目标。如果我们继续使用化石能源,我们就不能保护气候。”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是目前各国对改善气候所做的努力,《京都议定书》就是一个由世界各国参与的旨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公约。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和环境科学教授华莱士·布洛克最近却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思路表示反对,他在《Discover》杂志上撰文指出:生态学家错误地把注意力用于发展替代化石能源的新能源技术方面,这些新能源不会产生二氧化碳。“但是我们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让能源的30%-40%来自太阳能。”他认为核能、风能、地热和潮汐能等都难以尽快代替传统能源,阻止温室气体积累的增加。简而言之,在二氧化碳充斥整个天空之前,没有实际可行的方法来让可再生能源来替代化石能源。

  同一期杂志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学院的地球物理学家克劳斯·莱克纳(Klaus Lackner)和其他人一起为控制温室效应另辟蹊径。他们共同创造了“人造树”,这是一种去除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装置。根据莱克纳的计算,一棵人造树吸收的二氧化碳量是一棵普通树的1000倍。“这意味着一棵人造树能够解决每年1.5万辆轿车的排放量。”每年全世界化石能源产生的220亿吨二氧化碳,需要25万棵人造树来解决。

  克劳斯·莱克纳的方案是利用氢氧化钠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变成碳酸钠。但他承认,这样的方法只能解决短期内的问题。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