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一体化进程受挫亲美右翼集体亮相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9日11:13 南风窗 | |||||||||
□储昭根 欧盟整合腹背受敌 欧洲尤其西欧,一直是全球财富集中、政治稳定的核心地带,然而在2005年,欧洲多国却陷入了空前的动荡之中,欧盟自身也面临着内部缺乏信任的危机。5月底6月初,法国、
趁法国内乱之际,希望藉由自身带领欧盟摆脱“法德轴心”而与美国实现“接轨”的英国,不仅宣布冻结本国的欧宪公决计划,还因与法国的争执而使欧盟2007~2013年的中期财政预算方案流产。正如美联社所评论的那样,欧盟在短时间内跌得鼻青脸肿,令人怀疑持续50多年的欧洲一体化进程是否已经迷失了方向。 欧盟“努力用一个声音说话”的努力不仅受挫于新老成员国由于经济上受益不均而产生的矛盾,更随着近年来政治上难以消弭的“新”“老”欧洲之争而走向名存实亡。最新的例子是,美国《华盛顿邮报》11月初披露的中情局“黑狱”秘闻一经传出,欧洲上下为之震惊,西欧国家忙于调查传闻中转移囚犯的“绝密飞行”,东欧国家则否认中情局“黑狱”设在本国。欧盟委员会负责司法的委员弗拉蒂尼11月28日高调门警告说,设有秘密监狱的东欧国家“可能面临制裁”,甚至包括“在(欧洲)理事会里的投票权”。 本来,2005年可以是一个让“老欧洲”概念尘封的年份,因为这一“疏美联盟”中的两个国家的灵魂人物——法国的希拉克和德国的施罗德,一个日薄西山,一个黯然下野,其衣钵继承者——法国总理德维尔潘和德国副总理明特费林,一个由于未能果决处置11月的巴黎郊外骚乱事件而受到内政部长萨尔科齐的强力挑战,一个因处在默克尔总理的强势领导之下而难以恪守社民党的清规戒律,4人都不可能“挽狂澜于既倒”,而美国新保守派制定的新欧洲战略已在步步为营地推进,“欧洲向美国集体靠拢”俨然坐实。 然而,物极必反,由美国民间捅出的中情局“黑狱”事件,不但激起了欧盟内部疏美力量的反弹,还令亲美的“新欧洲”国家如坐针毡。连布什政府的铁杆盟友英国也端起了欧盟轮值主席国的架子,正式发函要求美方给予“澄清”。美联社认为,如果欧洲方面的调查真的掌握并披露“黑狱”的全部证据,不仅会令美国在国际社会信誉不保,而且有可能引起“黑狱”所在国的政治动荡。 欧洲政局的复杂当真可以用“跷跷板”来形容:乍看某一方占了上风,然而这也可能是其失势的开始。如同政党轮替一样,风水轮流转,没有永远的赢家。只不过,此一轮可能的震荡在2005年末来得更加显眼罢了。 亲美右翼集体亮相 曾几何时,西欧还是中左政党的一统天下,可是这个“粉红色的欧洲”在短短几年间已色调大变。现在的社会党(包括社会民主党和工党)虽然仍在英国、瑞典、芬兰等国继续执政,但已不是传统的底色了。2005年5月的英国大选中,布莱尔以微弱优势获得连任,创下英国历史上第一次在任首相“梅开三度”的纪录。布莱尔领导的工党名为左翼,实则已在“第三条道路”上走了很远,远到被称为“披着工党外衣的保守党”。 施罗德的不少经济改革主张,其实就学自布莱尔,并且得到了反对党基民盟的认同。施罗德完全可以晚一年再举行全国大选,只是他在看到社民党在去年9月和今年5月的地方选举中连输两局后,忍不住要提前出战。选举结果两大党“双输”,但从默克尔出任总理来看,德国右倾的趋势还是明显的。可以说,欧洲今年在美国影响下继续整体向右转的一大证据,便是参与伊战的布莱尔获留任,而反对伊战的施罗德却被迫下台。 欧洲“右转”的另一大证据则是波兰在2005年的政权更迭,而这与华沙一贯的亲美疏俄外交路线无关,主要是国内因素使然:左翼总统克瓦希涅夫斯基两届共10年任期即将结束,执政联盟内并无够重量级的接班人,于是在9月25日的国会改选中,执政的民主左派联盟惨败,右翼的法律与公正党和中间偏右的公民纲领党双双坐大;随之而来的总统大选中,法律与公正党总统候选人、现任华沙市长莱赫卡钦斯基战胜公民纲领党主席唐纳德图斯克,成为新一届波兰总统。毋庸置疑,波兰政坛开始了大幅右倾的进程。 法国自2002年右翼一统江山之后,左翼的社会党一蹶不振,极右翼的“国民阵线”又成不了大气候,只剩下“人民运动联盟”一党独大。而在“人运盟”内部,总理德维尔潘与“人运盟”主席、内政部长萨尔科齐一直明争暗斗。作为戴高乐将军“第三代传人”的希拉克,由于在任总统10年间没少唱美国的反调,老态毕现的他现在一心想把“嫡传弟子”德维尔潘扶上总统宝座,从而杜绝亲美的萨尔科齐在2007年问鼎的希望。只是世事由不得他,巴黎骚乱平息后的民调数字显示,萨尔科齐遥遥领先。另有评论指出,种族骚乱“为极右势力反移民提供了口实,为欧洲政治风向右转培养了沃土”。 或许是选民希望平衡希拉克在欧洲的巨大影响的缘故,贝鲁斯科尼领导的亲美右翼政权自2001年取代中左“橄榄树联盟”以来一直屹立不倒。然而,就在今年3月驻伊美军打伤意大利女人质、打死意特工之后不久的意地方选举中,执政的中右联盟在14个大区中的12个大区遭受惨败。贝氏由此受到执政的其他党派强烈指责,也引起政府内部矛盾的爆发。4月20日,意内阁总辞。3天后,贝氏调整、更换6名部长和1名副总理后,组成意大利战后第60届政府。可是好景不长,9月21日意财长、无党派中立人士西尼斯卡尔科因不满中央银行行长法齐奥在意大利银行兼并过程中的不公正行为而主动辞职,使意政坛再陷危机。而前总理普罗迪卸下欧盟委员会主席一职后,于10月17日再度领衔中左翼挑战昔日“手下败将”贝氏,则让人有时光倒流到1996年之感。这是否意味着欧洲整体右转中的局部左转? 反全球化势力蠢动 当全球化的列车驰骋过国际政治、经济、文化、金融、能源各领域,并扩展到环境污染、移民、犯罪、传染病和毒品买卖等层面时,全球化带来的社会不公问题也日益严重威胁欧洲社会原来的共识,造成反全球化情绪蔓延,不时引起欧洲各国政坛动荡。 自去年马德里311爆炸后,今年7月伦敦两遭连环袭击,再次宣告曾经远离中东恐怖威胁的欧洲“后现代天堂”结束,而11月份蔓延全法的骚乱则强化了这一印象。 关于巴黎郊外骚乱“星火燎原”的深层原因,有一种与全球化相关的解释,即由于全球化对各国贸易壁垒的冲击,法国的中小企业越来越丧失竞争力,开始大量裁员,而被辞退的对象多数是来自北非地区的新移民,造成移民集中区失业率高企,犯罪率居高不下,而白人警察的恶意侵犯与日俱增,双方的敌意逐步加深,并以10月27日巴黎郊区两名男孩在躲避警察时不幸触电身亡为导火索,酿成共有4700多人被捕,大约有1万辆汽车被烧毁的严重骚乱。当然,也可以反过来说,全球化并没有错,错的是法国之前的贸易保护主义以及高福利政策所豢养的一大批空有法国国籍而无实际技能的新移民,他们像启蒙之初的法国人那样思考问题,并仿效法国大革命中的暴力手段表达政治呼声。 如果是前一种解释,那么这种“全球化的阵痛”终会过去,现在就应当呼吁政府多关注弱势群体和边缘阶层,减缓全球化的负面冲击;如果是后一种解释,那么法国不同于英、德模式的移民和归化制度就值得检讨。与两种解释相对的是迥异的两种“反全球化”运动:新移民反对削减福利和贸易保护的反全球化,及以法国勒庞为代表的反移民的反全球化。两种“反全球化”都曾动用暴力手段,但后一种更多是以选举为诉求方式。 考虑到欧洲即将面临的严重老年化问题(到2050年,欧洲的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一半,劳动力短缺将在5000万人以上),限制外籍劳工流入显然是不可取的。目前德国的客籍工人短期居留政策是唯一没有被证明失败的,因此值得研究。 另外,要解决非法移民问题,欧洲的福利社会制度非改不可。众所周知,欧洲普遍存在的较高的生活水准、环保标准和福利要求,严重削弱了各国的经济竞争力,却吸引了蜂拥而至的北非和西亚、南亚移民,起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作用。问题是,改革是欧洲各政党争相扯起的大旗,减税也是近年来欧洲右翼上台的口号,但究竟有多少政治精英愿意动真格呢? [资料链接] 美国新欧洲战略的玄机 2005年9月,美国新保守派针对德、法两国政局制定了新欧洲战略,其核心是:政治上,鼓动欧洲参与美军今天在世界上所从事的任务,并在内部抵消反全球化的力量;军事上,削弱欧洲进行独立防卫的一切念头,并在俄罗斯周边建立一条封锁线;经济上,与欧盟委员会相互支持合作,以期达到北美自由贸易区和西欧自由贸易区的融合。 为达到上述目标,美国新保守派希望通过欧洲修宪来提升亲美的葡萄牙原总理巴罗佐所领导的欧盟委员会的地位,使之完全摆脱欧洲其他力量的制衡。为此,美国甚至与罗马天主教廷合作,试图说服欧洲人。同时,美国新保守派在国内成立了一个“强大欧洲”委员会,要求“美国的朋友”就欧洲事务展开工作。作为回应,沙特阿拉伯表示“随时准备”为萨尔科齐竞选法国总统提供资金支持。美国针对其它欧盟大国的类似措施也已普遍展开。 相关专题:南风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