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世界新闻报专题 > 正文

白俄罗斯各项举措防变色 用民心战均贫富保太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3日10:40 世界新闻报

  本报赴白俄罗斯特派记者 苑听雷

白俄罗斯各项举措防变色用民心战均贫富保太平
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

  “某些人策划的、备受关注的所谓‘革命’失败了,也不可能再发生了”。20日,第三次当选白俄罗斯总统的卢卡申科在会见各国记者时这样宣告自己的胜利。在19日进行的白俄罗斯历史上第三次总统选举中,卢卡申科获得了全国82.6%的选票,从而以绝对优势将“颜色革命”的浪潮挡在了国门之外。

  民心战:均贫富 保太平

  卢卡申科再次当选,首先得益于他执政12年以来白俄罗斯社会与经济的稳定、高速发展。不管西方对卢卡申科如何看不顺眼,白俄罗斯的老百姓还是非常感谢卢卡申科带给他们的稳定、安宁的生活。卢卡申科执政以来,白俄罗斯GDP的年均增长率7%以上,在独联体地区名列前茅。失业率仅有1.5%,贫困人口数量仅占全国的2%,这些数字,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是了不起的成就。

  目前,白俄罗斯的社会福利丝毫不亚于欧洲的发达国家。在这个国家,每个公民都享受免费医疗。至于教育,不但中、小学教育免费,就连大学里都有一半的专业是免费的。此外,居民的生活用水、煤气、交通等日常开销也享受着政府的高额“补贴”,自己只需要支付其中的一小部分即可。

  卢卡申科政府特别重视居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奉行一种“均贫富”的社保制度。政府扶助多子女家庭、孤儿、残疾人、老战士等弱势群体,每年用于社会保障的开支占政府预算开支的2/3以上。此举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全力拥护,这就使得“颜色革命”的思想难以渗透进来。

  预警战:先下手为强

  此外,白俄罗斯重视通过法律手段防范“颜色革命”的发生。近年来,白俄罗斯议会先后通过了对《政党法》、《社会团体法》和《刑法》的修改和补充,并制定了《反极端主义法》,《国家新闻安全法》也在酝酿中。通过这些法律,白俄罗斯将那些有可能对颠覆政权、破坏国家安全的行为定为“恐怖主义”,依法进行打击。

  今年以来,随着大选的临近,白俄罗斯政府开始采取预防“颜色革命”的各项举措。

  首先,政府加强了对边境、海关的监管,对于可疑的人或物品严加监控。就在大选开始前一周,白俄罗斯海关就查获了一批帐篷、睡袋、炉子等野外生活用品,当局怀疑这批用品将被用于所谓的“街头革命”,从而以手续不全为由拒绝其入境。

  在大选前的几天里,白俄罗斯警方、军方以及国家安全机关更加提高警惕,以预防可能发生的意外。16日,距离大选还有三天的时候,白俄罗斯国家电视台公布了白俄罗斯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的一盘录像带,指责美国和格鲁吉亚等国为白俄罗斯反对派培训武装人员,以图在选举期间进行恐怖袭击活动。这一方面打击了反对派在民众中的支持率,另一方面,也为大选期间安排更多的警力提供了绝佳的理由。

  心理战:媒体宣传讲策略

  从记者抵达明斯克的第一天起,每天只要一打开电视,就可以看到为卢卡申科政府歌功颂德的报道。而在大选的几天里,电视台更是竭尽全力配合政府为卢卡申科拉选票。

  18日,也就是总统选举投票的前一天,白俄罗斯国家电视台从傍晚开始播出一部专题节目,介绍白俄罗斯自1994年卢卡申科就任总统以来的巨大经济成就,其中包括人均收入提高一倍,贫困人口数量降低至2%等

  19日清晨选举还没正式开始,电视台就开始播放此前一天在全国各地采访的老百姓的话,镜头里面的老百姓尽管没有明确说要把票投给卢卡申科,但都无一例外地表示,希望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制度不要发生任何变化,因为现在的一切都是“完美”的。

  随后,针对反对派对卢卡申科在选举中舞弊的指控,国家电视台又开始播出采访各国观察员和外国记者的画面,介绍选举的公正和民主。

  而在选举,最终结果公布之后,由于反对派对此次选举中92.6%的投票率和卢卡申科82.6%的得票率提出质疑,电视台又搬出了一大堆学者、名人来分析为什么选民对选举如此踊跃,为什么卢卡申科能以如此高的票数当选。

  老百姓对“颜色革命”没兴趣

  实际上,“颜色革命”在白俄罗斯失败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大多数老百姓对“颜色革命”并不感冒。因为对于普通的老百姓而言,卢卡申科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民族自尊心方面,都给白俄罗斯的老百姓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而反对派方面,目前也没有一个能够站出来直接对卢卡申科构成威胁的“核心人物”。在采访中,有不少人都对记者说,如果不选卢卡申科,那我们还能选谁呢?对于白俄罗斯民众而言,如果米林科维奇或者其他反对派领导人当选,除了能改善一下同美国的关系之外,其他方面未必能有什么好的发展。

  一位名斯克的

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白俄罗斯人时常开玩笑说:卢卡申科是“父亲”,而白俄罗斯是“母亲”。这一次,在“父亲”的努力下,“母亲”终于没有“变色”。

  来源:国际在线-世界新闻报

  相关专题:世界新闻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