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包揽四项诺奖,美国却在反思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1日07:38 潇湘晨报

  

包揽四项诺奖,美国却在反思

  美国人包揽诺贝尔学术类奖项,特别由于科学奖没有政治性,因此,只要不带政治偏见,都不可否认这是个奇迹。

  当世界其他国家都眼馋着美国风光之时,当各国都在忙于学习美国经验之时,美国
人的反思,对全世界,多少显得有些幽默。

  我们没有理由去对美国人的反思提出怀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要像许多国人所期望的那样尽快有自己的诺贝尔奖得主,成为科技强国,就需要学习和借鉴美国的经验,包括美国的反思。

  ▲生理学或医学奖

  颁给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

  理由:发现RNA(核糖核酸)干扰机制

  ▲化学奖

  颁给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

  理由:他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的贡献

  ▲物理学奖

  颁给美国科学家约翰·马瑟(右)和乔治·斯穆特

  理由:他们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

  ▲经济学奖

  颁给美国经济学家费尔普斯

  

包揽四项诺奖,美国却在反思

  

包揽四项诺奖,美国却在反思

  理由: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理解方面的杰出贡献

  瑞典科学院宣布的本年度3项科学类诺贝尔奖和经济学奖由美国人包揽,从而以包揽学术类奖项提前成为今年诺贝尔奖的最大赢家。

  对美国人历年获奖者众多、且今年美国人再次获奖,一些欧洲学术界人士给出一种解释,即美国学术界对经济学研究的投入以及重视程度远超过其他国家。

  但是一些美国科学家却在担忧。他们认为,随着资金与教育状况恶化,美国的科研工作正面临发展危机,独步天下的权威地位已经松动,诺贝尔奖的荣耀很容易使美国人沾沾自喜,忽视眼前的危机。

  科研经费吃老本

  在一片诺贝尔奖的风光背后,美国一些科学家在繁荣背后看到了令他们担忧的东西。

  “诺贝尔奖只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发展健康与否的一个标准,尽管它非常显著。”美国国家科学院主席拉尔夫·西瑟戎说。

  西瑟戎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在研究型大学和政府实验室投入大笔资金,目前美国仍在受益于这一投资。

  “其他国家正在努力增强它们的教育与科研能力,从科学领域已经逐渐尝到甜头。”西瑟戎警告说,“诺贝尔奖会走向更多的国家,而美国的蛋糕会越来越小。”

  几名获奖科学家对美国在科研领域的资金投入并不满意。梅洛表达了对政府不断削减医学研究资金的担忧,称这种行为无异于浪费生命。

  “我们有很好的机会,但我不得不说,他们并没有在基础医学项目上投入足够的资金。”这位马萨诸塞大学的分子医学教授说。

  “没有投入足够资金的结果就是,当我们本可以帮助人们的时候,我们却只能宣判他们死刑。”梅洛说。

  独享化学奖的科恩伯格表达了与梅洛类似的想法。他说,自己也正在担心政府研究基金不断减少。“许多年轻的科学家因此而梦想破灭,当他们得不到需要的研究资金时,他们只能去其他地方工作。”科恩伯格说。

  科恩伯格的父亲、89岁的老科恩伯格目前仍在从事研究工作,他说,“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因为美国仍然在慷慨地支持他的研究。

  “我们得到了足够的科研资金,这正是我们获得奖项的原因。”他说。

  过于依赖外国裔科学家

  美国国家科学院2005年底曾经向国会提交一份报告,在这份报告中,国家科学院警告说,美国科学界的竞争能力正在面临危机。

  报告说,鉴于科技领域年轻的美国人越来越少,美国越来越依赖于外国裔的科学家与工程师。目前在美国工作的拥有博士学位的科学家或工程师中,超过38%是外国裔。2003年美国授予的工程学博士学位中,59%的学位授给了外国人。

包揽四项诺奖,美国却在反思

  

包揽四项诺奖,美国却在反思

  承载美国未来的初等和中等教育同样面临落后危机。在最近的一项国际数学能力竞赛中,美国学生排名仅列第27位。

  美国是高技术产品出口大国,但是在过去20年中,美国出口的高技术产品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已经从30%下降到17%。

  美国国家科学院在报告中倡议政府提供奖学金以激励美国学生在大学学习科学、数学和工程学,并且建议政府在未来7年中加大基础研究基金投入,达到每年100亿美元。本报综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