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中国没有"选题权" 诺奖理论难以推演中国经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1日10:26 国际在线

  “社会总面临通货膨胀和失业间的短期权衡”,《经济学原理》早已把这句话列入“十大经典理论”,而提出者埃德蒙·费尔普斯正是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这位治学严谨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凭借“经济增长黄金律”等一系列成果,被认为是宏观经济学的“先知”。

  那么,他的研究成果是否适用于中国经济?清华大学著名学者李稻葵教授有自己的
观点。

  “黄金律”并不适合中国国情

  “听到诺奖结果,我有些意外,但费尔普斯教授的成果,对全球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和政策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稻葵表示。

  但西方的经典理论,在中国经常“水土不服”。李稻葵表示,虽然费尔普斯教授“一谈论中国经济就格外兴奋”,也曾多次来华访问并发表演讲,可他的研究成果很多情形下并不适合现阶段中国国情。

  “仅就‘黄金律’而言,它确实描述了在平衡增长的路径中,劳动与资本配置的最优化条件,”李稻葵提醒道,“可这个理论成果,实际上只是适合于美国等经济运行已经高度稳定的国家。”

  李稻葵举例道,“美国储蓄率低,人均资本持有量不足,日本的情况恰恰和美国相反,通过美日两国的贸易,可以达到‘黄金律’定义的状态。而同样的理论,对于中国这个经济正在起飞、资本尚处于积累状况的经济体而言却很难推演。”

  但李稻葵同时强调,虽然我们难以直接照搬费尔普斯的诸多成果,但他的观点为中国的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我们从中可以研究中国资本积累的速度”。

  西方把持诺奖“选题权”

  “不同的经济发展程度,导致诺奖得主的研究成果,通常只适合特定经济体的国情”。在李稻葵看来,这也是诺贝尔经济学奖频繁垂青于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经济学家的根源所在。

  翻开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稳定名单就可以发现,自2001年以来的12位经济学诺奖得主中,除了2003年英国经济学家克莱夫·格兰杰和2004年挪威经济学家芬恩·基德兰德,其余10位均来自美国几大著名学府。

  李稻葵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层原因是西方学术界对经济研究“选题权”的天然把持。“与自然科学研究有所不同,经济学研究的是现实经济运动的情况,中国的经济研究主要关注经济发展问题,但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这个问题早已经不是热点,他们关注的是更前沿的话题。”李稻葵表示。

  此外,研究投入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李稻葵不无羡慕地表示,“基础理论研究就像奢侈品,美国人在这个领域投入最多也最卖力。”

  中国学术界什么时候才能问鼎诺贝尔经济学奖?李稻葵认为,除了加强研究投入特别是基础领域的投入外,还要寄希望于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只有等到中国话题成为世界讨论的真正重点,因为诺奖‘选题权’的背后,恰恰是国家的经济话语权”。(来源:北京晨报邢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