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唐任伍:论“冰战时代”及中国的对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1日11:19 新浪财经

  20世纪人类历史经历了强烈度冲突的“热战”和中烈度冲突的“冷战”,并诞生了低烈度冲突的“冰战”,世界平衡对称的天平倾斜为“非对称”,意识形态色彩依然浓重,美苏之间的对抗变成了美国对俄罗斯的挤压,美国在遏制中国和俄罗斯的同时,不断加强自己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并让英国、日本等这样的代理人充当台前角色,“冰战”的对抗不再是全方位的,而是在国家利益之上原则的指导下偏重于某一方面,美国标准成为世界标准的通行证,“恐怖主义”成为新的一极,国际格局由“天平型”转化为“波纹型”。因此
,“冰战”时代中国应当坚持多边主义,团结发展中国家,推动国际“平民政治”与国际和谐政治生态建设,韬光养晦,增强本国竞争力。

  一、20世纪的世界冲突与“冰战”时代的产生

  20世纪是人类发展史上最伟大的世纪,它创造出来的财富和人类文明成果,比人类历史上以往所有时代创造的总和还要多得多。但是,20世纪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世纪,在这短短的100年中,人类非理性地以意识形态、宗教、种族、乃至地缘边界为界限,人为地划分为两大阵营,制造出两次惨绝人寰的世界大战和三场延续至今的对抗,连创造人类的亚当和夏娃也不曾想到,同属于一个星球上的人类,何至于发展到如此这般的自相残杀、几绝于毁灭。

  1.强烈度冲突的“热战”

  早在1882年5月,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形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同盟国。1892—1907年,俄、法、英三国先后签订协约,逐步形成了与同盟国相对立的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加速了双方扩军备战和争夺战略要地的步伐。巴尔干半岛和地中海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从1905—1913年,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制造了一系列国际危机,甚至引起局部战争。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加深,各帝国主义集团迫切希望从战争中寻求出路。战争爆发前,两大军事集团都加紧扩充军备。交战双方总的经济军事力量对比,协约国占优势。1914年仅英、法、俄三国(含殖民地)总人口就达7.045亿人,动员完毕时,陆军兵力达977.7万人;德奥两国(含德国殖民地)总人口只有1.3亿人,动员完毕时,陆军兵力为634万人。在空军和海军力量上,协约国也明显强于同盟国。英国有飞机258架,法国有156架,俄国有263架;德国仅有232架军用飞机。战争开始前,协约国海军编制内有各种水面舰艇762艘和潜艇74艘;德国和奥匈帝国有水面舰艇403艘和潜艇35艘。自1914年8月4日英国对德宣战起,至1918年11月11日德国向协约国签署停战协定止,历时4年又3个月。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共15亿人口约占当时世界人口2/3卷入了战争。战争行动中心在欧洲大陆,波及亚洲、非洲和大西洋、北海、地中海以至太平洋等广大海域。双方动员参战军队共6540多万人,死亡2100多万人。物质财产损失3300多亿美元,其中各交战国的战费共达1863亿美元,相当于自拿破仑战争到1914年的100多年全球所有战争开支总和的10倍。战争的规模、力度、烈度和影响的深度,都是历史迄此所没有的。它标志着人类战争历史运动进入到一个无限化总体战争的时代。由于战争规模和范围的扩大,各主要交战国的军队都走向组织大型化、编制合成化、机动摩托化。陆军发展成包括步、骑,后来则为坦克、炮、工程和通信诸兵种合成的作战兵团。

  1918年11月11日,德国与协约国在法国巴黎东北的贡比涅森林签订投降协议。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宣告结束。战争结束后,协约国集团于1919年和1922年在巴黎和华盛顿先后召开了国际会议,讨论重建战后国际秩序的问题。经过几番讨价还价,最终建立了战后初期的国际体系,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德国丧失了1/8的领土和1/10的人口,在德国人心目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大多数德国人心中想的只是:复仇!复仇!复仇!希特勒和纳粹党的出现恰恰迎合了德国人这种急于报复的极端民族主义心理,因而轻易上台执政。1922年10月,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另一主要国家日本,其膨胀野心也与华盛顿会议上处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岛屿殖民地、重新划分远东政治格局有关。因此,后来的历史学家们不客气地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本身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分赃不均的产物,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孕育的畸形儿。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普遍幻想今后永远不会再有另一场世界大战了,饱受战争之苦的欧洲各国“和平主义”思想过度泛滥。“和风”劲吹之下,欧洲各国大规模裁军,对纳粹党在德国上台可能造成的危害疏于防范,形成了它得以壮大的外部条件。同时,英、法、美等国家对于德、意、日在全世界的侵略行径不闻不问、姑息养奸,使得法西斯毒瘤泛滥世界,成为危害人类和平的重大隐患。

  1933年,和平的热望鼓动着大多数英国人,法国人则在德法边境修筑了蜿蜒几百公里的马其诺防线,并在德国东部联合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组成制约德国的“小协约国”集团,自以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永享太平了。与此同时,纳粹党执政后的德国却在悄然重整军备,恢复普遍义务兵役制,并秘密发展被《凡尔赛和约》禁止的空军和坦克部队。意大利和日本这两个法西斯国家也争相扩军备战,磨刀霍霍,准备大干一场。9月29日,张伯伦与达拉第、墨索里尼、希特勒在慕尼黑举行了四国首脑会议,正式签署了《慕尼黑协定》。协定签字之后,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才被叫进会议厅,张伯伦和达拉第向他们宣布协定的内容,还告诉他们:“这是无权上诉和不能修改的判决词”。返回伦敦,面对机场上欢呼雀跃的人群,张伯伦不禁高喊:这是在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将伟大的和平从欧洲大陆带回!但是,没过多久,法西斯的炸弹就落到了他们的头上。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入侵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同日对英美宣战,大战真正具有了世界规模。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政府一面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一面将希望寄托在英法主导的国际联盟身上,希望由“国联”出面制裁日本。英法把持的“国联”虽然高举“道义”大旗,但对日本的侵略行径却裁而不制,被世界舆论寄以厚望的美国罗斯福政府又埋头于“新政”,不愿涉足国际事务,这无异于鼓励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1937年7月,日本有恃无恐地大举进攻中国,中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61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9000万士兵和平民伤亡,3000万人流离失所,造成各种损失超过5000亿美元,其空前的广度、深度和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1914年至1945年期间的热战,是人类社会第一次界限分明的两大阵营之间的强烈度冲突时代。

  2.中烈度冲突的“冷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分成两大阵营,即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阵营,其军事阵营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其军事组织为“华沙条约国”,简称“华约”。欧洲是冷战的主战场,被分为西欧和东欧。两大阵营、两大军事组织对峙了55年,世界剑拔弩张,军备扩张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毁灭世界的大战随时都可能爆发。

  “冷战”一词是1946年初美国政治家赫伯特•斯沃普在为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起草的一篇演说稿中最先提出来的。1947年9月,美国政论家李普曼出版《冷战》一书,从此该词被广泛采用。而“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等一系列举措,最终将“冷战”一步步变为现实,形成了在心理、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美苏两大阵营间的全面对抗,构成了冷战的丰富内涵,它既是指指“

二战”后的1946年开始的美苏之间除了直接动用武力以外的一切敌对行为,又是被用来说明当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由过去的联盟关系转向冲突,其范围涉及到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它是东西方阵营之间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意识形态的严重对立、核恐怖下的势力均衡、两极之间的紧张对峙……它既不能被称为战争,因为它争而不战;也不能被称为和平,因为它既不平也不和。于是,有人称之为“战争与和平的私生子”。

  冷战的理论基础是乔治•凯南提出的“遏制理论”。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回一份长达8000字的电报,断定俄罗斯民族具有扩张的历史根源和现实癖好,主张对苏联实行“遏制”政策,以阻止其影响的扩大。这样,美国决策者以黑白分明式的宗教思维为指导,对苏联发动了冷战。其要点为:美国必须拥有足够的武力,时刻准备使用武力,用“消除非共产主义世界中所存在的大片较脆弱地区的办法”来制止苏联的扩张。不难看出,冷战的内涵一是美苏之间的对抗,二是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对抗;冷战的特征一是涉及范围广泛,二是以非直接武力对抗为运作手段,三是以军事实力为后盾。冷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开始,直到19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为止。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争端是几个东西方国家在“冷战”中直接对抗和冲突,是“冷战”中的“热战”,德国是冷战中最主要的争端焦点,柏林墙是冷战最生动的标志。1945年至1990年期间延续了55年的“冷战”,是人类历史中的一种中烈度冲突。

  冷战并非通常意义上的战争,它是一种特殊的阵营对抗形式,这种对抗形式亘古未有,人类历史上也只有罗马与迦太基间的对抗才能与之相提并论。基辛格说得好:“超级大国的行为往往像两个全副武装的盲人在一间屋子里摸着找路。每一个人都认为对方使自己处于极大的危险之中,因为他认为对方能够看得很清楚。事实上,变化不定、妥协、前后不一,才是决策的本质。但屋里的每一方都倾向于把对方看成是始终如一的、有远见的和一贯的。于是,时间长了,就是两个盲人也能造成巨大的伤害,更不用说给屋子带来的损失了。屋子幸运地保存了下来。与此同时盲人却把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对抗升级为一种强制地把对方联系在一起的、不断加剧的紧张局势。真正的原则分歧、实在的和想象的利益冲突、大量错误的认识、错误的理解和蛊惑人心的宣传又加速了这种局势的发展。每个超级大国采取它真诚地认为是出于防御目的的行动,而这种行动又被对方认真地视作不能接受的威胁,必须采取坚决的对抗措施;每一方都不断地使对方确信其担心是有道理的;每一方都受这样一种倾向的支配: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待局部的冲突,从道义的角度来看待政治斗争,用绝对化的观点来看待相对的分歧。于是,双方步调一致地扩大了冷战的范围。这就应了埃默森的一句话:“在分析历史时,切忌过于复杂深刻,因为起因往往很简单。”正因为如此,冷战的突然终结出乎世界的意料,也就不足为奇了。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