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终岁末,我们约请数家媒体评论部评论员,谈他们的工作、他们的感悟、他们的思考,重看他们推荐的评论文章。每一篇评论的背后都会让我们想起一个新闻事件,每一篇评论的背后都有我们跟随思考的记忆,重看那些评论也会让我们产生新的思考。

  在互联网时代,思想的传播和舆论的形成已经分为两种:报刊的和网络的。这个专题里的各位评论编辑的表述,都很有意思,也可以让人开眼,因为这些心曲是在别处看不到的,原来,“正规的言论”是这样来的。(点击下列图标查看更多)

  如果思想和舆论也可以量化的话,你一定会说,2011是一个大大的增量。增量部分来自传统报刊,更来自互联网。在过去的一年,互联网进一步发达,特别是当它携带微博等新的表达形式而来,再一次降低了表达的门槛,理论上使每一个有意愿的人都可以获得表达的机会。这是历史性的机遇。它改变的不仅是人们的观念,实际上也是人们的生活。

  中国网民在网络上表达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愿望和要求,提出意见和批评,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如果把所有网络意见搜集起来,差不多可以代表某一方面的国民意见和民间智慧了。更为重要的是,网络还会生成自己的话题。这意味着,如果正确管理和利用,网络对于社会是一种非常建设性的力量。

  这里尤其想提到的是,到了12月下旬,网络舆论还收了一个豹尾。韩寒的新浪博客里,正面提出和讨论了“革命”“民主”“自由”三个概念。在此之前,由于长期的刺激性和敏感性,这三个词已经处于休眠的平台期。革命的概念,在文革结束后就开始反思,到今天,告别传统的革命思维,差不多已经成为官民双方的主流意识。但是,这个问题被提出和讨论,说明它只是被潜伏,而不是被厘清和告别。讨论它,即意味着在观念领域里继续革命——抛弃那些跟现代社会不接轨的观念障碍。

  “民主”“自由”的概念也好久不被纸媒待见了。在80后青年的成长过程中,应该没有机会在课本和学校里正面讨论它们。也许,他们更多的只是在中国移动公司、旅行公司广告或街道名称里接触到它。例如,“我的网络自治区”,“自由行”,“民主路”。但“自由”“民主”确实不是坏词,不懂得它的含义的青年不是好青年,不懂得它的含义的公众不算公民,不懂得它的含义不能建设美好的国家。

  最权威的声音还是在最权威的传统媒体。南方周末把2011年“年度人物”授予了人民日报评论员。在一些重大敏感的事件中,历史形成的权威媒体的观点,会立即作用于现实。例如,人民日报评论指出,官方要倾听那些“消失的声音”,而不是让它“被消失”;对于稳定和维稳的关系,人民日报评论正面提出“维权才能维稳”,如此等等。可以设想,这些文章对基层官员应该有某种触动,基层民众也会拿这些权威声音做挡箭牌。

  跟网络言论不同,任何一篇报刊文章的发表,都经过了更多程序。甚至也不是一个人的思想,或者说也不是一个人的思想的完整表达。根据中国报刊的惯例,即便个人署名的专栏,也不是作者个人负得了责的。报刊文章的选取,不仅有技术性的标准,也要符合政治正确的要求,正如在这个专题里的各位报刊评论编辑所表达的那样,网络审查还做不到这样严密。这个专题里的各位评论编辑的表述,都很有意思,也可以让人开眼,因为这些心曲是在别处看不到的,原来,“正规的言论”是这样来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在互联网时代,思想的传播和舆论的形成已经分为两种:报刊的和网络的。报刊言论有点像公园,像园林,网络舆论像原野,像森林。公园和园林的花枝,经过筛选,剪裁和栽培,在规定的方式里生长,看上去可能更加顺眼,曲折有致,招展可掬。但它只是让人们有兴致的时候去观瞻一番,园林里的山水包容不了市井,不足以滋养日常生活。而森林和原野,才可能是一个自然的生态和完备的世界,才可能为人类的持续发展提供足够的资源。

  尽管人们对具体的问题不免会有不同的判别,观点可能针锋相对,但对这一点,应该是一切有责任的人们的共识。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爱护互联网的森林和原野,维护它的健康生态了。   《全文阅读
  • 新京报:有种责任不能放弃

    新京报:有种责任不能放弃
  • 广州日报:变革党报评论 我们一直在路上

    广州日报:变革党报评论 我们一直在路上
  • 法制晚报:信字当头

    法制晚报:信字当头
  • 北京青年报:改变从每个人开始

    北京青年报:改变从每个人开始
  • 重庆时报:跨越“精神死亡”的峡谷

    重庆时报:跨越“精神死亡”的峡谷
  • 上海商报:新闻评论的困境及出路

    上海商报:新闻评论的困境及出路
  • 燕赵都市报:在这个时代里“坚持”

    燕赵都市报:在这个时代里“坚持”
  • 成都商报:没有胆 但不能没有胆量

    成都商报:没有胆 但不能没有胆量
  • 深圳晶报:相信卒子总有一天能过河

    深圳晶报:相信卒子总有一天能过河

网友留言

登录: 密码:

参与_COUNT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