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们这个时代,新闻评论已经不再是“投枪”或“高音喇叭”,而是“文化地图”。也就是说,它的主要功能应该不再是向读者灌输某种价值观或主张,而是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读者拓展视野、增长见识。要知道,这个权利意识高涨的时代,最不缺、最廉价的就是“我主张!”和“我反对!”。够水准的新闻评论可以没有明显的价值取向,但不能缺少一般非专业读者不了解或想不到更深一层的洞见和智慧。

  岁末年初,新浪评论约请数家媒体评论部评论员,谈他们的工作、他们的感悟、他们的思考,重看他们推荐的评论文章。本期请看《上海商报》评论部荐读的5篇文章及来自他们的思考。(点击下列图标查看更多)

  记得几年前有人在报纸上发表过一篇尖刻嘲讽媒体评论低水平状态的文章,标题好像叫《时评是一种脑残文体》,一时激起过圈内人许多议论。我这个人素来不喜参与这种热闹,但这篇文章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揭示了当下中国新闻评论的困境,则是不争之事实。

  这一困境突出表现为以下一些症状:喜欢廉价的煽情和极端偏激、用价值立场代替逻辑分析、严重时甚至不惜歪曲事实、文字粗鄙、语言可憎、一个道理管一万件事情……等等,还可以列举下去,简直罄竹难书!而随着这两年“微博时代”的降临,这种浅薄暴戾的舆论氛围更加浓重,也更加令独立思考者难以忍受。

  究其根源,这既是中国新闻评论的工具跟不上时代进步的真实写照,亦体现出自五四以来、到文革达至顶峰的“革命语境”之流弊的曲折展现。

  新闻评论要走出当下的困境,我认为方向只能是专业化。本来,这就是一个日益专业化的时代。当然,综合性报纸不同于专业期刊,报纸面对的读者决定了它不可能过度专业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同综合性报纸的读者都是同一类人,他们对信息和观点的需求没有自己的偏好和取向。

  改革开放以后,与整个传媒业的发展同步,中国的新闻评论也完成了一次重大的突破——随着都市报从党报的蹒跚身影中成长起来,社会性的新闻评论也从政策宣讲式党报评论的夹缝中脱颖而出,现在需要又一次专业性的突破。我把党报评论和目前比较市场化的评论分别称为“会议发言”和“广场发言”,下一个阶段将是各种“专业讲座”。况且,随着现在读者自身专业文化水准的普遍提高,他们本身也将越来越不满足于报纸评论目前这种热烈而浅薄的“广场发言”。 《全文阅读
1、“切尔诺贝利灾难”25周年祭  如果没有一个半月前爆发且延续至今的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露危机,当年震惊世界的“切尔诺贝利事件”或许已渐渐淡出世人的记忆。(刊于2011年4月26日)全文阅读

  推荐理由:日本3·11地震及其引发的福岛核泄露事故,再次强烈触动了全球人民对核电的争论和反思。凑巧,今年4月26日又是前苏联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25周年,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核灾难。这种时候,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是必须的。在目前的时候现实条件下,完全放弃核能,无论对中国还是世界来说,都是不能承受之重。但正因为这样,科学和民主的决策、监管就成为必须。

2、开“赌场”比开“银行”更赚钱  回顾历史,每一次金融危机都会刺激交易所的合并,这当然是抵御风险的需要。金融危机之后,各大老牌交易所面临着上市资源的激烈竞争,合并则是整合资源、降低成本的必由之路。(刊于2011年3月2日)《 全文阅读

  推荐理由:资本市场的“虚拟经济”超越实体经济,本身就是资本主义发展至今的一种显而易见的趋势,而在这一大趋势内部,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繁荣压倒传统的股权交易,又是近年来的崭新趋势。从某种程度上说,2008年华尔街金融海啸的祸首正源于它。本文从全球交易所的合并潮处罚,剖析并展望了全球资本市场的未来,并对中国内地资本市场作出了客观评价。自我感觉是我在2011年内写得最好的少数文章之一。

3、期待地方债重塑地方政府行为  在中国近年来推行的“改革”举措中,大概没有一项比“地方政府自行发债”更加顺利和麻利的了。然而,这丝毫不能降低它可能蕴含的巨大而深远的意义。(刊于2011年11月30日)《 全文阅读

  推荐理由:财政问题,历来是政府第一要务,对不承担国防和外交任务的地方政府尤其如此。更重要的是,财税制度经常会对政府行为、乃至社会经济活动产生重大影响。举例来说,近年来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高房价,根源之一可能就源于1994年分税制导致的所谓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问题。因此,地方债试点是一项有可能开启重大变局并对地方政府未来行为有重大规范作用的改革,值得花很大的力气细致全面地进行分析。

4、钱往哪里去?  钱这个东西,既可以是万恶之源,也可以是诸善之本,就看我们怎么处理它。这是从道德视角得出的真谛,但作为更加纯粹的经济问题,不也是如此吗?(刊于2011年1月29日)《 全文阅读

  推荐理由:本文发表的时候,正是中国通货膨胀压力最大的时候,合理疏导洪水般泛滥的钱,是当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现在看来,这篇文章正确地提出了,要将充裕的流动性引导到能够冲昂早充分就业的实业经济和城市化进程中去。11个月以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了这一主张。

5、谁有资格对评级公司评级?  简单地说,只有极少数特别的个人和企业才被允许从事评级行业,这就使得评级机构的牌照本身比它的市场信誉和竞争力更加值钱,如此,则背离市场道德的圈钱就几乎不可避免了。(刊于2011年1月16日)《 全文阅读

  推荐理由:欧洲——一定程度上也包括美国——债务危机将以往素来行事低调的标普、穆迪和惠誉等国际老牌评级机构推上了镁光灯的焦点,从欧洲到美国,政客们对它们口诛笔伐,仿佛金融危机是它们“评”出来的似的。眼下债券的评级市场确有问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医生不是没有可能误诊,但病人身上的疾病确不可能是医生的诊断造成的。如同其他市场一样,评级市场需要的是更开放的自由竞争,而不是政府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