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超
郭英森借着美国科学家探测到引力波这一重大发现也跟着火了,也许这是他的“科学研究”取得最多人关注的一次。网络普及了,知识却追不上网络的步伐,一些缺乏谈资的人一次又一次地酝酿着社会话题,又一个鲜活的“被嘲笑的梦想”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在众多微博大V和微信平台的推波助澜之下,老郭俨然成为了民间科学家的成功代表,也成为了网络民粹对中国科研体制乃至政治体制进行口诛笔伐的最新案例。引起我们思考的是互联网带来的网络民粹的狂欢一次又一次掀起舆论新的高潮,而我们却显得如此无力。
有关民间科学家的讨论不是一个新的话题,在媒体上我们不时就可以看到一些不是科班出身,没有经过严格的方法论训练,并且游离在体制外、没有固定资金支持的学术爱好者们满怀热情地进行研究的报道。不得不说,他们之中的确有很多前辈脚踏实地、不辞辛劳,取得了令人钦佩的成果。这些人理应得到我们的敬意,因为他们付出的努力也许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是真正的中国民间科学家的代表。
然而,有一群“伪民科”却更能吸引眼球,郭英森应属这其中的代表。“伪民科”的特征也很明显,他们操弄着玄乎其玄的前沿理论,总是自称取得了惊为天人的研究成果,自称因为体制原因一直没能得到重视,缺少伯乐来支持其进行研究或是将研究的成果付诸实践。如果你缺乏专业知识,他们会耐心地向你阐述他们的研究成果;而如果你具备相关的专业素养与他们进行辩驳,得到的却往往是“顾左右而言他”、驴唇不对马嘴的回答,或是直接愤而拂袖而去,不愿与尔等“才疏学浅”之人继续交流。
自然科学领域有了“伪民科”,那么人文社会学科领域自然也相应的存在着一批“伪民社科”。因为某种程度上人文社科领域内的研究相对来说容易起步,“伪民社科”在中国是一个更庞大的群体。并且由于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也更难被证伪,“伪民社科”们仿佛“半仙附体”,敢做敢言。
因此,在许多人文社科领域的论坛、演讲等学术活动中,出现长篇大论发表观点的“伪民社科”实在不是一件新鲜事。“伪民社科”们醉心于自己的臆想之中,对各种晦涩的学科术语操之即来,然而研究的材料多来源于各大论坛、网站,研究资源缺乏可信性,研究方法混乱,推理过程逻辑跳跃、错误百出,缺乏对经验事实的充分了解。他们只记得“大胆假设”,不在乎“小心求证”,更是将“论从史出”活生生地变成了“史从论出”、“有论无史”、“有论假史”。
更令人无语凝噎的是,他们总是拥有超越常人的自信和无比执拗的性格。秉持着“哲学家们的任务是改变世界”这一信念的“伪民社科”们大多幻想着能够改造社会,因此这些人广泛地在媒体与社交平台等领域发声,他们造成的负面效应与自然科学界的“伪民科”相比可能更大。
因为校园的开放性,笔者在人民大学学习期间就遇到过这么一些“伪民社科”,常常以其令人瞠目的行为和理论来扰乱正常的教学与研究活动。在这些“伪民社科”中,就有这么两位让笔者记忆深刻。
第一位据其个人的介绍是资深的国际政治学与中国外交研究者。作为一名听众,他在2016年1月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举办的“中国国际问题高级讲坛”上受到了诸位参会者的“充分关注”。
在为期三天的讲坛上,他几乎在每位老师授课结束之后都会非常积极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在主持人没有邀请他的情况下,他也会自己跳起来,先对主持人做一番批判,然后再发表其系列高见)。北大的王缉思教授、国防大学的李莉教授等学者先后有风度地回答了他的问题,尽管他的问题有些让人哭笑不得:“钓鱼岛现在处在这种危机情况下,中国到底能不能,有没有决心到钓鱼岛进行核试验?”“我们的‘一带一路’将引领大批中国企业走出去,那么中国到底准备何时推动全世界创立保护我国企业利益的国际法?”……
更夸张的是,他声称自己的成果已经吸引了法国、德国等国家学者的重点关注,更是有很多专家想要与其建立合作关系。据现场的一位博士生介绍,此人经常出现在人大哲学院、历史学院等活动中,老师们也拿他没有办法。
如果说第一位“伪民社科”身上还有那么一丁点学术气息的话,第二位“伪民社科”在笔者看来则是不折不扣的妄想家。
在一次人大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演讲活动中,此人令现场的所有中国老师和学生汗颜。此次活动的主办方邀请到了美国著名的学者约瑟夫·奈,演讲主题为“中国共产党的软实力”。在演讲结束后的问答环节中,此人“自告奋勇”地冒出来说想要发表一些评论。
他首先声明他当年的主修外语为俄语,听不懂英语,所以评论的主要依据是主持人对约瑟夫·奈演讲主要内容的陈述。再之后的几分钟内他滔滔不绝,虽然我们始终无法准确把握其核心观点,只记得他的言论涉及了中国政党制度、民主与自由、中国社会问题、科研机构与高校弊端等诸多话题,还汲取了一些中国政治阴谋论的“智慧”。他还声称中央政策研究室的老师已经采纳了他的意见。尽管主持人多次请其陈述自己的问题,此人仍然激情四射滔滔不绝,现场的其他人无不一脸尴尬加苦笑。
“百花齐放”的人文社科学界难免出现“伪民社科”,这些奇葩们开得一朵比一朵鲜艳。想去实现全球治理的完善、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令人敬佩,只是你们提出的蓝图太过耀眼。尽管我们不能一概否认这其中的胆识和魄力,但毕竟真正的学者取得成就不是来源于自己的凭空想象,而是多年的辛勤付出和一点点的积累以及严谨踏实的探索。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