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选是有钱人的游戏吗?

2016年03月11日10:14  新闻专栏  作者:世界灵敏度  
美国大选是有钱人的游戏吗? 美国大选是有钱人的游戏吗?

  文/赵灵敏

  美国大选目前还处于党内初选阶段,但海量的钱已经花出去了。根据美国联邦选举委员会官网的统计,截至1月底,2016年大选的花费早已过1亿美元,铁定将成为美国历史上最烧钱的一次。

  美国总统大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期间要经历党内初选、两党全国代表大会确定候选人、全面投票、选举人投票等多个环节,历时至少10个月以上,如果再加上之前的造势环节,时间就更长的,用美国媒体的话讲就是,“有些妇女都能生两个孩子了”。由于竞选活动需要雇用工作人员,制作竞选标语和招贴画,布置演讲场地,发布广播和电视广告等,因此花费高昂,这是近代民主政治的普遍现象。1860年林肯竞选总统时只花了10万美元。1960年,尼克松和肯尼迪在总统大选中的花费都达到了1000万美元,是100年前的100倍。而到了40年后的2000年,两党大选的总花费飙升到5亿美元,2004年为8.203亿美元,2008年则突破了10亿美元大关,达到17亿,2012年更是飙升到50亿以上。

  这样天文数字的花费,当然不可能由候选人自己掏腰包,大部分要来自支持者的捐赠。直接捐给候选人的钱,被成为“硬钱”,其使用要接受严格的监管,而且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捐款。早在1907年,1907年国会就立法禁止公司和国家银行向联邦选举捐钱;到了1947年,工会、商业公司和银行向联邦竞选捐款更是被永久禁止。而个人的捐款金额要受到严格限制,任何个人在一年中向某位候选人的捐款限额为1000美元,个人每年各项政治捐款的总限额为25000美元。这些规定的目的就是为了限制巨额捐款者和大企业通过曾受惠于自己的当选者影响公共政策。

  对“硬钱”的严格限制,客观上导致了“软钱”的泛滥:不准我捐款给某人,那我成立一机构,专门帮某人吆喝。于是就出现了政治行动委员会,这些组织专门为特定候选人助选,但和候选人又没有直接关联。简单地讲,如果某竞选广告直截了当地说“请投某某一票”,这笔花费就属于“硬钱”;如果只是宣传某人的理念,或者抨击他的对手,而并没有明确劝说人们投某人的票,这笔钱就算作“软钱”。“软钱”的使用没有数额上的限制。

  为了限制“软钱”,2002年,在后来曾成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麦凯恩推动下,美国国会通过《两党竞选改革法》,禁止两党收取“软钱”,禁止公司工会做不指名道姓但具攻击性的广告,禁止公司企业在初选前30天、大选前60天公司在电视等媒体上做广告。但在2010年1月,美国最高法院以上述规定限制了言论自由为由,取消了相关的限制。这意味着公司企业工会等实力雄厚的组织,未来可以在美国的各种选举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这也是2012年大选的费用超过50亿美元的一个重要原因。

  可以看到,美国的立法者早就意识到金钱劫持选举的风险,在100多年里采取了多个重大措施来加以预防,但仍然留下了大量漏洞:个人捐出的“硬钱”虽然有限制,但有些影响力巨大的明星、企业领袖等可以通过举办捐款晚会等形式募集大量金钱,成为募款“打包人”,在选后获得人事安排或政策上的相应回报;“软钱”的使用已经被最高法院裁决为言论自由的一部分,任其泛滥必定会导致言论的传播被金钱所左右,谁的钱都谁就声音大。

  而从全世界的情况看,如何管理选举财政在所有民主国家都是让人头痛的问题。2000年1月德国前首相科尔因政治献金丑闻被迫辞去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职务;同年7月,以色列总统魏茨曼因接受法国犹太商人的巨额捐赠向国会提出辞职。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和萨科齐都曾因政治献金的问题被法院调查。近期,日本的小泽一郎包括野田首相、韩国总统李明博的兄长等都陷入了政治献金丑闻。美国的制度虽然也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但至少没有发生过涉及国家领导人的政治献金丑闻,这是美式民主的成功之处。

  此外,金钱在美国大选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说金钱是大选的母乳并不为过。但因此断言美国大选是有钱人的游戏、谁钱多谁就获胜却是别有用心的误导。因为一场选举,其实是竞选政见、候选人自身特质、政治环境、竞选资金等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比拼,仅有金钱并不能保证成功。从根本上讲,一个人是因为能够吸引最大人数人的支持而募集了最多的资金,而不是因为有大量资金而收买到支持。在美国历史上,纳尔逊·洛克菲勒、史蒂夫·福布斯这样的亿万富翁都曾在总统选举中铩羽而归,连党内提名都没有获得;而来自贫寒之家的林肯、克林顿等人却获得了成功。而且,总统是出身豪门还是来自于贫寒之家,与选举的道义和公正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况且,美国总统选举所花费的大量金钱主要源自民间个人或财团的自愿捐款,而并非源自国家财政和纳税人的钱。这些捐款最后也不是用在候选人个身上,而是用在候选人宣扬他的政策上,这是一个更充分地让选民了解、理解候选人政策的过程,也是一个对所有国民、以及对整个国家未来负责的过程。即便2012年大选花费了50亿美元,用4年来平均每年也就是12亿,美国人口约3亿,人均下来大约4美元,占美国人均约4.7万美元GDP的不到万分之一。用这样的成本来选出一个素质较高、失误较少的总统,其实还是很划算。

  几百年来,美国能长盛不衰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其超强的纠错能力,每有重大危机,总会有伟大的领导人应运而生,不但能带领人民克服危机,更能为国家下一阶段的发展注入新的能量和活力。美国开国之初,在那么小的一个社会里,居然能产生华盛顿、杰斐逊、汉密尔顿、麦迪逊、亚当斯和富兰克林等一批有世界水准的领导人。罗斯福在大萧条中就任,一星期就稳定了局面,历史学家的评价是罗斯福在八天里使“资本主义起死回生”。

  但近些年来,美国领导人的素质却是大不如前。小布什任内,在国际上横冲直撞,极大地损耗了美国的国力;2008年奥巴马横空出世,本来被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事实上却被证明是空欢喜一场。2012年的总统大选,被《经济学人》杂志认定是在奥巴马和罗姆尼之间捡烂苹果,让人左右为难。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却找不到一个有远见卓识、能弥合分歧的人来领导国家,这是美式民主需要反思的地方。

欢迎关注“世界灵敏度”欢迎关注“世界灵敏度”

  (声明:作者独家授权新浪网使用,请勿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美国 大选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