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老总不能再当“车间主任”

2016年03月16日09:46  新闻专栏  作者:海外网评  
国企老总不能再当“车间主任” 国企老总不能再当“车间主任”

  文/洪乐风

  “自己像一个车间,不像一个企业”,这是本届全国两会会场上一些国有企业负责人的建言,意思是抱怨政府部门仍对企业生产经营“管得太细了”,政企分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这些意见,刚刚履新的国资委掌门人回应称,一方面要“放”,让企业真正能够成为市场主体,一方面要“管”,“还有很多监管不到位的地方”。这构成了中国国企改革的市场化要义。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有过不少的讨论与争议。在国资委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肖亚庆表示,国企改革顶层设计的文件已经出台,标志是“1+12”个文件印发,主体框架已经搭出来了。可以说,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来做大、做强、做优一家家“共和国的长子”,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但是如何让改革措施一项项落地生根,真正换发企业的生机与活力,促使他们“敢向市场叫板”、敢向竞争要效益,恐怕不能纸上谈兵,而要真刀真枪搞定面向市场的浴火重生。

  国企老总,当然不是“车间主任”。之所以有车间主任的错觉,还是源于计划时代的“以产定销”留下的后遗症。比如“大企业病”的机关行政化,没有完全划清公权主体与市场主体的界限。企业就是企业,重大经营决策需要体现公有制的特征,但是具体的日常管理、公司治理都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依法由企业自主经营决策的事项要归位于企业”。这一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决不可动摇。

  当然,与各种所有制企业健康发展的外部条件类似,国企市场化“放手”的过程,也不是“大撒把”,相关的监管也要跟得上。这次提出的董事会职权试点、分类监管、“两个清单”,都是必须承担起的法定职责。总的方向,是从管资产向管资本过度,管资本的底线在于不容国有资产流失,上线则在保值增值、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在这个意义上看,改革监管部门、增强其现代治理能力,不辜负全民重托把国有资产“看好”“做好”,甚至比企业内部改革更为紧迫。

  改革就是要冲着问题去。国企改革牵扯面非常广,有些问题属于历史沉淀下的,离不开统筹兼顾的智慧。这方面,公有制的优越性与市场经济的竞争性,要有机结合起来。转型的阵痛期可以有,但是大面积的“下岗潮”不会再现;混合所有制、兼并重组的步子可以迈得稳妥一些,但是提质增效、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内功”拖不得、也等不得,部分企业产能过剩与僵化、亏损的现状必须尽快扭转。

  这两天,有媒体推出“解码习近平政治经济学”,关键词中“以人民为中心”、国有企业要深化改革要“借东风”的重要表述,再次明确了中国国有企业承担的历史使命:奔向共同富裕、全面小康,而实现方式必然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握好这两点,自然会有“向市场叫板”的底气和勇气。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国企 改革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