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鸣
今读《不是官话》上壹蝶君的文章《教你走出“负面新闻”?》,想说点不同意见。该文说是如何走出“负面新闻”,结果洋洋洒洒数千字,先列举了三个对“负面新闻”的“负面”反馈,转而开始长篇大论褒扬蒋经国。
举小蒋的例子不是不可以,但扯上“走出负面新闻”就有点牵强了。那个“墓园”的报道,根本是无中生有,这样的“负面新闻”怕是媒体的“负面”而非被中伤人的负面。至于小蒋后来的“政改”,似与负面新闻没有毛的关系。
新闻有没有正面与负面之分,鄙人越来越疑惑了,就如能量有没有正负一样。好像鼓励“积极”就是正能量,但是君不见,当你面向阳光的时候,身后必有阴影;反之当你转身看到阴影的时候,也必有阳光在身后。
新闻的原则本应该客观真实,如果事件本身是真实的,譬如最近被无数媒体盯上的“阆中公审讨薪农民工”一事,你能说因为被媒体披露了,这个新闻就是“负面新闻”吗?它的负面是因为被“新闻”了?还是“阆中公审”本身的违法,给阆中这一地方的法治抹上了极不光彩的一笔?所以,阆中要纠正的是公然的违法行为,而不是对媒体所谓“负面新闻”的应对。
用“应对”来处理“负面新闻”,是现在政务危机处理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理念和做法,甚至成为各级官员必须学会的一项官场技能。最近5年,我参加过包括“党性”“素质”“能力”等等各种名目的培训班,不论是在党校还是高校,几乎无一例外地有“危机管理”的课程安排,而作为一个机关“网宣员”,更是接受了“舆情应对”的专门培训——关起门来,教我们如何应对一旦被媒体曝光的“负面新闻”。
有的班上,还有一种叫“结构化教学”的开课形式,我上过两次,主题都是“应对”突发事件。其中,毫无例外地都被安排如何“对付”媒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我被分到的一个组里,有一个是全市信息化管理机关的领导,在小组讨论中,该领导提出的应对策略就是要在事发现场严禁媒体擅自进入、现场要采用技术手段,屏蔽全部手机通讯信号。我当时听了就吓趴下了。这,不就是掩耳盗铃吗?
用“应对”的意识来确立和理解“负面新闻”,我可以想象的结果,就是媒体上有关舆论监督的稿件越来罕见,更多那些自拉自唱的“歌德”文章(美其名曰正面报道)。
还记得2015年底的一天,上午10点不到,本人在办公室听到楼下外面有女人的一片尖叫声,于是奔到能看到窗外大院后门的同事办公室,看到至今回想起来还令人心悸的场面:一辆便民车(其实是一辆公交车,天天停在政府大院内,挂着“便民车”的牌子,实际上是押送来访群众的车)停在移动门前,一大片五颜六色的雨伞,但是转眼间,雨伞不见,只见黑压压一片特警。
因为我拿着手机隔着办公室的落地长窗在拍照,远处人们的举动基本看不清,只听见有人说,“在打人,在打人”。我放下手机,望过去,有三四个特警围着一人在脚踢拳打,后来还看见几个人打一个女人和几个人打一个老人的,场面相当暴力。
有一部分群众见势不妙,散开去了湖边,在车内侧的人则一个个被强制推进便民车,有些人不肯上车,就出现了拉扯甚至被殴的情况。等一辆车启动离开后,那些黑压压一片的特警便赶往湖边,湖边原本滞留的人做鸟散状。
有一个女人被打出血,后来被两特警拉进院子里的值班岗亭前,女子随即蹲下,过一会女子起来往大门口走,岗亭门口留了一摊鲜血。女子走的时候,又有两个特警拉了一个老头进大门,老头被推进岗亭……
作为旁观者,我并不知道他们的诉求,更不明白特警们为什么为动手几个人打一个人。我以为,如此惊心动魄的事件一定会被媒体捕捉,或者至少在自媒体上会传开。但是,让我想不到的是,此事后来毫无声息,真的是一点点一点点的声息都没有。
局外人会认为我等体制中人,处级干部,多多少少信息会灵通一点。其实不然,咱一样是“不明真相的群众”!我有一位在地市党报做记者的学长,鄙人曾就此事跟其探讨过媒体要不要报的问题。学长睁大眼睛异常惊讶地对我说:你不会装糊涂吧?这类事情地方上肯定要和谐的。但是外地媒体竟然也毫无音讯,学长表示这非一般能力可以办到的。
正是缺乏对媒体监督应有的认知,媒体才会被“沉默”,报网也才会一律的“没有新闻”。不说死了几十人的重大突发事件,就连过年时有人为讨工钱跳楼死了,本地媒体也是毫无音讯。
“应对”这种立场,就是将媒体的监督置于党政部门的对立面,总以为不讲“好人好事”就是媒体的不安好心,而不是将媒体监督作为社会治理的一种有机体。从文化传统的角度分析,这也属于“家丑不可外扬”思想的作祟。
当然话说回来,如果真的知道是“家丑”那还有得救。问题是,像四川阆中那种事,可以见得地方领导所以敢理直气壮这么做,完全是因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众所周知,现在地方法院胆子小得很,类似“公审”事,法院不可能自作主张的)。从这个层面看,媒体的“狂轰滥炸”反倒可以炸醒还在人治的床笫沉睡的人,真如此也是善莫大焉,又何来的“负面”呢?
(作者为江苏籍处级干部。首发公号“不是官话”。纸媒、新媒体或微信公众号转载改编,必须事先征得“不是官话”的授权同意,并注明出处。)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