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功人士做公益会遇到四重陷阱

2015年07月09日13:21  新闻专栏  作者:冯永锋  
中国成功人士做公益会遇到四重陷阱 中国成功人士做公益会遇到四重陷阱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冯永锋

  有一天我问炒股的人,你们赔得那么惨,那么多政府、企业、基金、交易所、大客户,联合起来欺骗你们,为什么还要砸锅卖铁地入市?他们说,因为总可能有赚头。

  于是我引诱他们说,你们给公益捐款吧。如果这钱要赔,不如捐赠给公益来得爽心;如果你大赚了,支持点儿给公益,也理所应当啊。

  然后我又唠叨说:“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他们一齐给我翻白眼。说,你以为,公益就没有风险,就没有陷阱?

  公益会有什么陷阱?我知道公益是有“投机派”的,但一直不明白这些投机派的驱动力来自哪里。在相对清贫,又相对讲清规戒律的公益行业,那些明显调性不符合的人,奔向这里的原因何在。

  想了好几十夜之后,突然之间有点明白:因为每一年,公益界都在新来的成功人士。这些成功人士,在另外一个行业叱咤风云,但在公益行业是绝对的新手和嫩草。他们一旦新入公益之市,势必要被“公益投机派”狠狠地宰割上那么几年,然后才伏心听法,认理顺情,肯老实做人,踏实做事。

  第一重陷阱:拜倒在“国际眼光”之下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成功人士身上经常有一个悖论。此人能在这个大地上如果不小心获得成功,应当是依靠这片生他养他助他成才的土地。但一旦成功之后,马上就认为自己的土地、国家、文化、社会不行,要到国外去取经听法。“取经听法”如果算成一个人爱学习的表现,应当是没有什么错的。但问题就出在,从此以后,再做事,再做人,就都不肯顺从“老家故国”的经验来,一味地强调国际经验、国际视野、国际眼光。

  巧的是,成功的人士,往往在成功之后,要么出于心有余力,要么出于慈悲心怀,要么出于儿时念想,要么出于他人劝说,突然地,会想要“做公益”起来。于是,在他横下一条心,祭出巨额款项,开始做公益的时候,正逢他的头脑,被“国际大潮流”所牢牢洗脑之时。

  于是,他往往会同时做三件事,一是到国际先进国家去考察公益经验。二是给自己心仪的国际大公益机构捐赠巨款以作为首笔学费。三是,要聘请一位具有国际眼光的人才来,给自己的公益理想掌舵。

  这时候,“公益投机派”闻风而动,嗅味而达,要么早已在身边贴心相伴,要么在第一时间到达了“为公益苦恼而又满怀激情”的成功人士身边,深情地陪伴,细致地出谋划策。他们嗜血的本性让他们的脸色看上去极为温和。他们诡谲的性情让他们随时可揣摩公益新人的心理。他们丰富的投机经验让他们在一刹那看上去无所不能。他们的“国际经验”在成功人士新入行时,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及时和精妙。

  可惜,在挥霍了巨额的资金,囫囵吞枣地浏览了几百家国家先进机构之后,成功人士面对真正要做什么,真正该怎么做,仍旧是不知如何是好。这世界,做任何事,一靠坚定的意志,二靠明确的方向,三靠心口同一的团队,四靠正好够用的资金,五靠市场本身是否有机会。

  而在其他行业欣欣然成功的人士,在进入公益这个行当时,往往天天被公益哲学、公益理想、公益文化所醍醐灌顶。就如一个新思春的少女,正好被一个老色狼给迷惑那样;就如一个新入股市的散户,为庄家所诱骗那样;在“人生若如初相识”时,彻底丧失了基本的判断力,于是,倾其所有,尽其所能,任人宰割。待其回过神来,已经是一晃三五年之后。

  即使在这时候,此人也不会承认自己曾经掉入公益陷阱。甚至可能终身,都会对这些投机派感恩不已,感谢他们“把自己引领入了公益的便门”,感谢他们提供了世界一流的眼光。

  可惜,在中国做公益,只能是面对中国本土的需求,依仗中国本生的团队,协助本来就存在的力量。而不是,却投靠什么子虚乌有的国际潮流。

  第二重陷阱:迷信“科学和专业化”

  中国的成功人士,多半是野路子出身,他刚刚进入那个让他成功的行业的时候,依据的绝对不是所谓的科学和专业。科学和专业,只是到了他成功的那个节点,其所在的机构,才必须依照这个方式去运营和保障,否则就很可能守业难成。

  于是,第二个悖论就出现了,给你带来成功的,恰恰可能是野蛮生长。而新入一个行业,需要的肯定也是野蛮生长。而由于成功人士已经进入了讲法律守规范的频道,于是,就以为,世间的一切,都可以因为自己要讲规则,而讲规则起来。

  于是,世间通用的创业理论,就此给这个公益新人,安排了一个有意无意的陷阱。打个比方,大人眼中的世界,与小孩子是绝对不同的。成功入士闯入一个新领域,就像大人给自己生了个孩子。如果他把自己当成这个孩子,那就是绝对愚蠢了。

  可惜,好多的大人,把孩子当成了自己。好多的成功人士,把新行业当成了自己的旧行业。把创业当成了守成。

  但这时候,“公益投机派”又出现了。他们会说,你肯定养不好你这个孩子的,我们来帮你养吧,我们有科学,我们有理论,我们有专业。我们绝对能够帮你养好这个孩子。   全世界所有的父母,估计没有一个是学养孩子专业出身的。但全世界所有的父母,都几乎成功地养育了下一代。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本能、爱心、自我投入,以及浑然忘我的精神。

  公益当然需要“专业能力”,但学科学的和学公益专业的人,未必是真正有“公益专业能力”的人。比如,公益行业最重要的是三大特点,一是对社会未知荒野的持续探索精神、挑战旧有秩序和权威的本能。二是全开放全透明的公民社会精神。三是强大的社会倡导发动力。这三大能力,才是公益行业能够发展的真实原动力。

  可惜,成功人士这时候错位了,以为此“科学”,是彼“科学”,以为此“专业”,是彼“专业”。于是,大量聘用手上拿着科学和专业证书的人士,大把的钱往“科研和专业”领域去投。于是,三五年之后,他梦醒时分,自己又掉入了公益的一个陷阱。而这个巨坑,一半由科学和专业人士所挖,一半由他自己所挖。因为他刚刚入行,特别需要“专业人士指导”——而其实,只要你真正想做公益,你的本能,就是最专业的。

  如果科学和专业能够做公益,那么这个世界早已经没有什么公益事业可为。因为,全世界现在最不缺乏的,就是科学工作者,就是在大学里假装学习各行业技能的“专业人才”。

  第三重陷阱:让我的公司一起做公益

  成功人士刚刚准备做公益,鬼迷心窍似的,慈悲心马上大发,觉得自己整个公司、所有员工,都应当做公益。

  这是第三个有意思的悖论。此人如果此前的成功,一定同时是团队的成功,一定有一个人走向一群人的成功过程。但要实现这个,一定要花很长的时间。怎么到了公益行业,就可以一夜之间,跟着你这个新手,全都做公益起来?

  不仅仅从此下发蛮横的命令,要“全部员工”都跟着他做公益。而且还心生幻想,公司还要给公益行业,提供“专业技能”。比如,做IT,就想着给公益行业设计网页。卖灯泡的,就想着给公益行业提供照明灯。炒股票的,就想着帮助公益行业提升理财技能。做管理的,就想着帮助公益行业训练管理技巧。政府出来的,就觉得政府关系极重要。做企业出身的,就觉得“公益商业化”极有倡导价值。

  可惜,我在这里真的要举几个例子。有一家在业界已经十多年的公益机构,至今,他们做得最好的,是让捐款人“接受了相对良好的公益训练”,而对于公益行业的真正价值,除了虚荣心涨停板之外,其实无多。另外一家让大量的员工参与公益项目投票和管理的机构,在业界折腾多年,最多也是训练了员工的公益矫情能力,于整个行业的支持能力,其实也与其愿景不相符合。还有一家国际的IT巨头,每年的公益创投,所设计的页面,极其的缺乏IT用户思维,让参与者填表时无从下手。而另一家声称自己追求民主的公益机构,在资助行业伙伴时,至今用的是审判的方法。还有一家天天声称要“倒空自己”的公益基金负责人,每天一拿起话筒,就喋喋不休,整个机构只有此人一个声音在回荡。

  这就像我见过的一些老年人,他们听信了某种偏方之后,自己刚刚试用一次,就觉得无比之好,然后觉得全家人都有类似的病,所有亲戚都有类似的疑难,都需要这个偏方的救治。于是,瞬间觉得自己是观音菩萨,到处挥洒除苦去难的甘霖。

  世界上做任何事,都来不得强迫。因为你是董事长和总经理,因为你刚刚发心“想要做公益”,因为觉得做公益是成功人士走向更加成功的必由之路,就强迫整个公司的人跟着你也做公益,就有点太过狂妄。

  而自己的公益能力就尚未稔熟,而自己还处在被公益投机派所欺骗和困扰的时候,就要把自己的公司“专业能力”,也带入公益行业,其实是个严重的虚荣心作怪。可以肯定地说,所有“我不仅要自己做,我们整个公司也要做;我不仅要出钱,还要出我们公司的其他专业能力”的人,都是在骗自己,然后欺骗行业。

  可以很明确地说,这第三个陷阱,绝对是成功人士自己挖成,而且每次都栽人陷马,毁伤无数。

  第四重陷阱:出钱越多公益做得越大

  一个成功人士要新进入公益行业,一般要走三步。第一步是出丑,第二步是出人,第三步才是出钱。

  出丑,其实就是一个行业新人的虚心学习之状态。你在其他领域越成功,你在公益领域可能越失败。你在企业做得越好,你越可能无法理解公益行业。你在政府混得越自如,你越可能对公益隔阂加深。因此,万一不小心居然在一个行业成功之后,还想接连在另一个行业获得连续爆炸式的成功,肯定要出丑一阵。

  出人,是指在出丑之后,初得行业的基本情况,自然就要拿自己的生命来更进一步地探测之。出丑好像是面试阶段,出人则已经进入见习阶段。这时候,莫谈其他,家庭啊、企业啊、员工啊、公司技能啊,都不要匆忙卷入,自己老老实实地在某个自己喜欢的领域,从志愿者做起就好。​

  做公益,需要五个核心要件,一是意志,二是勇气,三是经验,四是能力,五是资金。资金,只是一件事能做成的五分之一元素而已。如果以为给了钱就做成了公益,这世界的公益,也太好做了。资金,在我看来,甚至只是真正公益的辅助元素,而不是关键元素。除非,你眼中的公益,是只有“物资帮扶型”的公益,而看不到社会探索、心灵拯救、边缘求知——这些那些更不可捉摸、风险更高的公益。

  体会深刻了,才开始出钱。出了钱支持其见习的领域之后,再过去三五年,才可以考虑是否要组建班子,成立自己的“公益基金”。这才符合公益的基本规律。

  但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的成功人士,一说做公益,多半是出钱;一说要大做公益,就大把大把地出钱。出钱当然是好事,但这些钱出得不当,出非其时,率先遭遇的,一定是“公益投机派”,虽然未必给其骗尽荡光,但肯定有重大负面影响。钱越多,给这个行业带来的累赘越深,伤害越大。

  因为,与资金相匹配的,一定是花费这些资金的能力。如果花费这些资金的团队能力尚未炼成,那么,巨额的资金,只会把行业弄得晕头转向。这也是第四个悖论,团队运营的资金,是要与其花钱能力相匹配的。如果其能力远未炼成,其结果就是把机遇又送给了公益投机派。

  因此,每当看到某行业爆出,某个成功人士,社会知名大佬,又开始往某个行业投入巨额的资金的时候,我感觉到的都是不欣喜,而是恐惧。我对这些成功人士的表现不是欣赏,而是鄙夷。我知道,他们又即将为公益投机派所牢牢箝制。他们越想做公益,他们越难以反转。

  当然,“公益投机派”是最欢迎这些的。他们永远不会晕头转向。他们在这时候,已经给自己镀了太多的金,立了太多的牌坊,奠定了持续投机下去的良好基础。基本上说,越是有良好的国际背景,越是有良好的政府关系,越是有良好的企业管理经验,越是有良好的科学专业证书,越是有良好的传媒和文化才艺的,越有可能是“公益投机派”。

  当然,率先出钱也没什么不好,那么,就需要拿出至少十年的时间,任公益投机派尽情地宰割和嘲笑、戏弄。其他的,其实对行业形不成太多的冲击。

  福建人,尤其是福建北部的人,喜欢自作聪明地说一句话,叫“杀猪”,就是大家联合在一起,对愚蠢的家伙,尽情地宰割。一直不太愿意用这句话,因为总是隐隐觉得,这样说话,对无比聪明,却又被人甩弄的猪,有些不恭敬。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公益 成功人士 陷阱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