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感动还给河北,把尊严还给郜艳敏

2015年07月30日09:26  新闻专栏  作者:曾雅娴  
当乡村教师的郜艳敏 当乡村教师的郜艳敏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曾雅娴

  被拐卖到河北曲阳下岸村的河南姑娘郜艳敏,受尽磨难后成为该山村小学唯一的女教师,这则九年前的新闻被网友翻出来在各社交媒体热议疯传。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也在7月29号发微博表示:人贩子必须严惩,买主也必须追究刑责。对受害人应当救助,不能纵容拐卖、同情买主。”

  郜艳敏,一个原本自身需要该被解救的对象,因为在被拐村庄当了一名山村教师,2006年她被评为感动河北人物,2007年事迹被拍成电影,2013当选为最美乡村教师。评奖本身是没问题的,但一味地鼓励感动,而忽略个人尊严就让这些赋予她的荣耀有了颇具讽刺的意味。

  因为被“拐卖”反而成为了正面的典型,这件事本身去作为一个价值导向显然是不符合道德标准的。

  作为被拐卖被殴打需要被解救的一方,地方保护主义刻意强化了郜艳敏作为“弱小个体”还在替别人着想,在山村小学教书育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宣扬着女性应该忍辱负重,以德报怨的行为,却没有人在公正角度上考虑郜艳敏的处境,去鼓励她反抗命运离开被拐的村庄。我们不禁要问,难道不抗争委曲求全是一种需要大肆宣扬的美德?难道解救被拐卖妇女不应该是大家首先该关注的焦点?

  有人说社会罪恶的制造者从来不是个人,装聋作哑者以及视而不见者都是帮凶。如果我们今天连说真话的勇气都没有,那么我们就是千万恶人中的一个。

  所以在一片热闹和议论中,再没有什么比法律和教育普及的更具有重要性,因此最有价值的信息就是本文开头公安部打拐主任陈士渠对打拐的态度了。

  要知道在我国众多的山区很多人既不懂法律更不明事理,拐卖,强奸,家暴,是如此理所当然的存在,除了地方保护主义外,还有一个国情就是我国农村的宗族势力强大,他们护短,护丑,不懂法,在我国已经发生了许多起村民拒绝解救被贩妇女同公安武力对峙的事件,也令被许多拐女性丧失了被救助的机会。

  燕赵网对郜艳敏的采访里也说过“生活也不如意,丈夫因为她是买来的媳妇,常喝醉了酒打她,她万分痛苦,但几次都没有逃出村口窄窄的羊肠山路。”

  作为一个公民,我希望正义的东西都能得到申张,希望“善良”不被所谓“赞美”强行绑架,更希望不合法的事情就应该得到严惩。公安机关既能表态,就应该有所行动,要依法加大打击力度,严厉打击人贩子,断了拐卖犯罪的链条,不放弃任何一个补救的机会来解救更多的“郜艳敏”们。

  我手中有一个最新数据,来自2015年2月16日《法制日报》统计:2014年全国公安机关共解救被拐卖女性3万余人。在持续不断的严厉打击和综合治理之下,我国拐卖女性犯罪得到有效遏制,总体呈现发案率降低、破案率提升的态势了。

  期待有一天郜艳敏可以对苦难的处境说再见,把感动还给河北,把尊严还给自己。

  (声明:作者独家授权新浪网使用,请勿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郜艳敏 拐卖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